

盐城地域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蒋励
一、盐城优秀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海盐文化
海盐文化作为盐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盐阜人民在进行海盐生产、交换、运输、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人文精神的总和,在形成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建筑、风俗文化等,这些物质与精神财富见证了盐城人民数千年来与海为伴、以盐为生的奋斗历程。
在思政课中,可以通过讲述盐城海盐文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感受先辈的辛勤付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劳动精神。结合盐城海盐文化的现代转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担当。
(二)生态文化
除了海盐文化,盐城的湿地生态景观也是其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盐城是沿海城市,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合,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群体,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在思政课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盐城湿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实地考察、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湿地生态的美丽与脆弱,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正确处理好本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的统一发展,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公众参与等核心素养。
(三)红色文化
在盐城,红色铁军文化薪火相传,铸就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盐城红色文化是独特的地域文化,显现的是在盐城这方热土上革命历史的演进以及铺呈出的恢弘画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考察时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不仅是对过去革命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时代的启示和激励。
在思政课教学中,盐城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
二、盐城地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分析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时代发展的缩影,弘扬和发展好地域文化,可以将文化的功能无限扩大。盐城地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深远影响,更在于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思想价值
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当地人们的文明素养。挖掘盐城优秀的地域文化,与思政课形成合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
通过深入了解盐城的历史文化,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盐城的海盐精神、红色铁军精神和非遗精神等,在潜移默化中也有助于培养顽强不屈、奉献家国的新一代盐城人,在学有所成之际,可以回报家乡,以自己所学带动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理论价值
盐城历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传统的思政课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而通过将盐城地域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海盐博物馆、到盐城湿地生态博物馆亲身体验等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盐城文化发展的魅力,身临其境感受各种鸟类生物的声音和生存的环境等,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
(三)文化价值
盐城历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还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盐城拥有丰富的海盐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非遗文化特色,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将地域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盐城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脉络,继承非遗工人的工匠精神,增强他们对盐城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这种融合还能够推动盐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时代之基,借助现代传媒等科技手段,丰富盐城历史文化的内涵,为盐城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盐城地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实践路径
学校的建立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都会受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要扩大地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更具有体验感的育人场所。
(一)创设内容多样的思政课
首先,用优秀的盐城地域文化充实内容。深入挖掘盐城文化中的各种资源,运用到思政课本中。一是利用新四军纪念馆、串场河等地域文化中丰富的地方史和历史遗迹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以盐城优秀的地域文化中的非遗文化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利用淮剧阐释文化自信,利用射阳草编、建湖杂技等阐释工匠精神。
其次,用优秀的盐城地域文化推动思政课程。拓宽思政课程的广度,既要挖掘社会上行业资源,如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地方优秀的企业、工厂等,帮助学生能够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专业行业的发展,为未来的就业指明方向;又要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在教学内容中厚植文化元素,如盐城的铁军文化、枯枝牡丹传说等,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最后,用优秀的盐城地域文化扩展思政课程体系。围绕盐城地域文化构建同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课程体系,一是要对现有的相关课程进行优化,如语文课程中,在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增加“盐城优秀地域文化”专题;二是要围绕盐城地域文化开发红色文化、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课程。如红色文化主要围绕新四军纪念馆、历史人物、红色基地和历史遗址等开展实践活动课,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互通利用。
(二)打造师资多元的思政课
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不同的,对盐城地域文化的了解也无法做到与相关从业人员相比较,因此,我们可以吸纳相关人员,构建师资来源多元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第一,盐城各市区、县城都有专业从事地域文化宣传的专业人员,比如盐城博物馆、射阳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等,他们是充实思政队伍的重要来源。第二,可以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各种模范以及先进典型进入思政课堂言传身教。第三,可以与高校联动,邀请从事盐城地域文化研究的专家,挖掘本地优秀的地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拓宽学生的视野。
作为思政课的专职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第一,可以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提高教师自身对盐城地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二,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思政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第三,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盐城地域文化师资交流平台,让多元的师资队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三)创造时空多维的思政课
思政课要提高效率,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就必须打破时空的限制。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中学与高校结合,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多维时空的思政课堂。
第一,积极利用好盐城地域文化中的各类资源,让思政课走出教室。思政课可以开设在任何地方,比如乡村振兴第一线、历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第二,利用现代技术,将红色事迹编撰成剧本,打造红色剧场,让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不再局限在书本。第三,积极利用优秀的盐城地域文化引领思政课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邀请射阳草编、淮剧、杂技等传承人教授学生技术,传承非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思政课的开展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优秀的盐城地域文化建设社会课堂,打造中学与高校结合,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的思政课。积极与高校联动,让学生体验大学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清晰的规划,增强职业素养。盐城的风俗习惯、景点文化等寓于盐城的地域文化之中,生活在盐城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会无形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要利用好这类隐形教育资源,构建学校与社会有效衔接的大课堂。
盐城地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立德树人的理念,利用好盐城地域文化,为思政课添砖加瓦,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将盐城的地域文化有效地融入思政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单位:射阳县高级中学)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