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5年10月18日

孟金开:践行跨越68年的“红色承诺”

阅读量:344

本报记者 高陈斌

 

9月30日,特庸镇烈士陵园迎来了一批批瞻仰者。大家默哀、献花、鞠躬,全神贯注地聆听胡特庸等烈士的英勇事迹,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这样庄严肃穆的祭扫场面,今年86岁的孟金开已经默默见证了近四十年。而这一切的开始,只是因为信守对岳父的一个承诺,孟金开义务看护烈士陵园,每天清扫路面、清除杂草、擦拭墓碑……便成为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

1948年,胡特庸时任盐东县委书记,领导全县军民坚持在原地开展反“清剿”。在盐东县境内新洋港渡口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36岁,当地人民将烈士妥善安葬后,用最高的敬意、最特别的方式,将对他的感恩和怀念写进路标上、呼唤在村名中,射阳县特庸镇由此命名。

1957年,特庸人民公社为能让后人永远铭记住胡特庸烈士,准备将之前安葬在偏僻闭塞洋河边上的烈士墓,迁移到便于人们祭扫的九里大队这边。于是,时任特庸人民公社民政助理的孙新找到胡特庸烈士战友王万龙,也就是孟金开的岳父,希望王万龙可以照看烈士墓。“胡书记是外来的烈士,这里没有他的家人,坟墓迁过来后,你们就放心地交给我吧!”听到这个消息王万龙二话没说,一口应允。

而这一承诺,便是家里三代人共同的坚守。1986年,王万龙的伤腿已严重到不能行走,经家人、亲友及镇村干部反复劝说,尤其是在上门女婿、民兵孟金开向他作出郑重保证后,老人方才同意离开陵园搬回家中。从此,孟金开成为胡特庸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

为让老人放心,孟金开接手看护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村、镇申请将自家住房搬迁到烈士陵园隔壁。从那以后,不用岳父吩咐督促,无论田里农活多忙,孟金开坚持每天起床洗漱后就带着扫帚、抹布等工具到陵园,清理杂草、垃圾,确保园内园外环境清爽整洁。

1989年初,69岁的王万龙在弥留之际,颤抖着双手将他珍藏的一张胡特庸烈士小照片交到孟金开手上。懂得老人心思的孟金开当即去了集镇照相馆。当看到女婿捧着胡特庸烈士大幅加框照片来到自己床前时,已说不出话来的王万龙欣慰含笑,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在看护陵园的日子里,每年清明节时,孟金开主动担起了陵园的讲解员,文化水平不高的他,将岳父口述关于胡特庸烈士的事迹,以及自己学习的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认真讲给前来祭扫的学生听。“学生经常会问我,老爷爷,你认识这些烈士吗?可以给我们讲讲他们的事迹吗?我想,可以给他们讲讲这些事,把这种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特庸烈士陵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但大多时候陵园里没人来是常态,每日守在陵园里的日子会不会很难熬?“不觉得难熬,每天在陵园里转一转,墓碑落灰了就及时擦拭,夏天有杂草就拔上一拔,秋天有落叶了每日扫清,冬天下雪了就及时扫雪……每天都有事情做,我觉得很充实。”孟金开说道,有人到陵园里扫墓时,常常会问他孤不孤单,他总会这样回答。

不知不觉中,胡特庸烈士陵园第一代守墓人王万龙已近40年。其间,多少年来耳濡目染,受到外祖父及父亲孟金开深深影响和经常参与看护行动的王勇、王兵兄弟俩,也早已把看护烈士陵园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2006年,王勇注意到通往陵园的道路坑坑洼洼,而且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中小学生难以过来祭扫,便一下拿出3.5万元积蓄,自费浇筑了一条2.5公里水泥路。这笔钱在当时,可在村里盖上几间房子。

从岳父王万龙到孟金开及其子女、孙辈,这个普通农家传承红色家风,为了68年前的一个承诺,三代人接力为烈士守墓,让后人不忘历史,缅怀先烈。英雄已逝,但他们的事迹将会永远流传在大家的心中口中,他们的精神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