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10月18日

竞速提质 逐绿向新

—— 县“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亮点回眸

阅读量:525

本报记者 吴杰婷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历史以其自有的节奏向前,却镌刻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历史坐标上,回首过往,县域经济百强县、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位次持续前移,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百强县,一项项标志性成果记录下我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环顾当下,“十四五”规划确定的39个主要指标中,外贸进出口总额等32个指标预计均超序时进度或基本达序时,一组组硬核数据彰显着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亮眼提气”的成绩单背后,是我县一以贯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奋力勇挑大梁的担当与作为。眼下,距离“十四五”规划收官不足三个月,我县正锚定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追求,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实干实效的定力、敢闯敢试的魄力,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射阳新实践行稳致远。

 

项目筑基、强链壮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新动能

 

8月18日,总投资60亿元的京奕绿能新材料项目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在江苏京奕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行、千万支细纱飞速缠绕,车间不见人,自动化设备成了生产线上的“主角”。“项目一期引进280套国际先进的涡流纺成套设备,与传统环锭纺相比,纺纱速度提高25倍,用工减少80%,产品能耗降低20%。”公司负责人孔国庆介绍。

从去年11月打下第一根基桩,到今年8月启动生产线,作为省重大项目,京奕绿能新材料项目仅用9个月便实现了从开工到投产的惊人跨越,一期全面达产后将年产涡流纺新材料18万吨,新增销售40亿元,有力助推射阳乃至全省纺织产业集群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时间,标注项目成长的刻度;数据,见证升级发展的脉动。京奕绿能项目从无到有的嬗变,正是我县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全面投身“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生动缩影。翻开“十四五”期间“成绩单”,喜看射阳发展势头强劲——全县工业开票从2020年底的560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804亿元,4年时间连跨3个百亿台阶,工业经济步履铿锵,“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稳定发展的根基愈加坚固。

工业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节点,我县把准时代脉搏和前进方向,紧扣10条重点产业链,以项目建设为“主攻点”,以实体经济为“主抓手”,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远景、比亚迪、亨通、立讯等头部企业纷纷落子布局,千亿级新能源、500亿级动力电池以及百亿级高端纺织、光电显示等产业集群积厚成势、拔节生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县完成工业实时开票销售417.2亿元,其中10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开票销售263.4亿元、同比增长12.7%;1-9月,全县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达产亿元以上项目109个、54个、34个、35个……一项项指标竞相“站高”,一个个项目落地投产,跃动的数字映衬出火热的生产建设图景,催生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

 

科创引领、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显现新成效

 

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最大增量”。从我县风电装备产业链的发展历程一窥,无论是全球唯一可满足200米级叶片测试检测平台全面投入使用,还是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并网,抑或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启航号”成功下线,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都折射着科技之光。

近年来,我县接续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推进年、提升年活动,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增幅保持在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80%,建成运行河德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北大拉曼研究中心等一批科创载体,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新纤维高端纺织先后创成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我县以深化改革为牵引、为突破,稳步推进开发园区、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数字国资”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全市首家完成国家平台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全省率先落地企业全生命周期体系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射阳县数据局获评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单位”“数字赋能示范大厅案例单位”,人社“就近办”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典型案例”。

如今,放眼射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优氛围日益浓厚:盐城金刚星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每年将5%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研发费用,成功攻克圆柱齿轮和螺旋伞齿轮精密成形“卡脖子”技术难题;杰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发明的“经编长丝整经机张力平衡装置”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怡美海上工厂项目5月开工建设,将打造全省首艘集海产品海上加工、冷链加工及捕捞产销一体化的海上加工船……

积蓄既久,其发必速。今年上半年,我县完成首批30家国家高企申报,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8家,路晨欣科技、艾生牧科技等5家企业完成股改,中车风电叶片、题桥纺织等8家企业获评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蓝绿交汇、试点示范,向绿色低碳进军塑造新优势

 

蜿蜒海岸线上,风电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新型“储能+氢能”及其装备制造等海洋经济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成为射阳加快“向海图强”的鲜活注脚;潮起潮落间,“海上大风车”源源不断将强劲海风转化为清洁电力向陆地输送,年绿电产能达37亿千瓦时,铺展成射阳绿色低碳发展的壮阔底色……

蓝绿交汇,带来的不仅是席卷全域的产业变革浪潮,更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先机。2022年,建设射阳港零碳产业园被写入江苏省委30号文件、盐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报告,成为省市重点推进的绿色发展工程。作为全市首批首家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先行先试,深耕“新能源产业+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发展模式,先后成立全国首家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市级地标、获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

如何打造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优势在绿电,关键在绿电直供。为此,园区创新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控制系统,入选江苏省首批新型电力系统试点。“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220千伏绿电专属变电站建设,配套远景、亨通、龙源等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实现从发电、变电到输电、配电全流程‘绿电直供’。”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零碳专班负责人吴祈诺介绍,此外,园区还开发了全国首个碳足迹实时核算平台,精准追踪产品碳排放热点,为企业优化设计、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数据支撑。

从海上风电机组的日夜旋转到250MW远景射阳储能电站的智慧调峰,如今,绿电深深融入园区肌理,转化为吸引高端产业、赋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总投资约50亿元的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顺利签约,蓝水海工、天顺(射阳)海工智造等27个在建拟建产业项目稳步推进,远景能源成功下线全国首台“碳中和”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中车新能源智造基地建成首个海上风电整机基地、年产超500套海上大兆瓦级叶片……

今年初,射阳港零碳园区作为全国唯一开发区代表入选中英绿色发展工作组,与慕尼黑探索建设“新能源产业友好城市”,其制定的零碳园区标准体系,通过与国际权威机构在线认证对接,成为最接近国际标准的中国样板——这不仅是我县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更彰显着一座城市向“零碳”进发的雄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