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7月08日

文化惠民“点靓”生活

——我县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纪实

阅读量:358

本报记者 吴杰婷

悠悠夏日长,何处觅清凉。7月5日晚,在吾悦广场,“点亮星夜”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暨“唱响射阳”纳凉晚会热闹开场,旗袍秀、葫芦丝独奏、歌唱大赛等轮番上演,用文艺点燃“夏日烟火”、滋养群众美好生活时光。

从点亮星夜的纳凉晚会,到蝉鸣盛夏的广场艺术周,再到灯火可亲的公益夜课堂,公共文化的随处可见,持续丰盈着我县夏日夜色。近年来,我县精准聚焦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文化阵地“强起来”、群众参与“热起来”、城市文脉“活起来”,文化服务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向更辽阔处生长,勾勒出百姓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

“硬设施”提上来,让群众都能“乐有去处”

古筝、琵琶、吉他、非洲鼓、少儿舞蹈……暑假来临,近日,在县文化馆暑期公益培训的教室内,多门艺术课程火热开班,吸引了青少年们的踊跃参加。“目前,我们已成功举办了11期‘艺’起来吧全民艺术普及和‘公益夜课堂’培训,直接惠及36000多人次。”县文化馆馆长顾东升向记者介绍,“这些课程的反响非常好,前两天我们还组织将中国画培训课程送到了临海镇综合文化站!”

从文化馆到文化站,文化活动要有地儿开展,阵地建设是关键。近年来,我县立足文化惠民辐射广度,持续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阵地投入力度,加快推动文化阵地全域覆盖,让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工作更好向基层、向群众延伸,文化阵地已然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精神粮仓”。

文化设施建设“进度表”,映射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在我县,图书馆、文化宫、淮剧文化剧场、恒隆书房等相继开放,推动文化共享“零门槛”;各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合文化站等基本实现全覆盖,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渔档海市阅读角、“警营书屋”等一批阅读空间建成,两百多个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做到借阅服务“一卡通”,成为书香涵养乡村文明的“桥头堡”……

今年3月,特庸镇王村村公共文化空间在2024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荣获“网络人气奖”。走进王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设农家书屋、棋牌室、妇女儿童活动室、健身室、中老年活动室等,板块布局井然有序,承载功能特色鲜明,活动项目丰富多彩,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许:“村里这个文化阵地建得非常好,平时经常组织文艺活动,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

“送文化”沉下去,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夜幕降临,县淮剧文化剧场袅袅淮腔传来。身着靓丽戏服的演员们迈着轻盈的碎步登场,拉开淮剧表演的大幕。台下,观众坐在颇具古韵的红木色桌椅上,品茗、赏戏,近距离感受戏剧魅力,别有一番滋味。“今天听的是《探寒窑》这一经典选段,剧场请来了王耀宇、孙海燕两位名家,表演丝丝入扣、功底深厚,真是过足了一把戏瘾!。”咂一口茶,淮剧老票友张红贵美滋滋说道。

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小剧场演出……在我县,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正沁润着群众心田。据统计,2024年,我县累计开展“公益夜课堂”、淮剧戏迷票友日等特色活动230余场次,电影文化惠民送映2721场次、超28万人次,开展各类阅读活动1821场次,惠及群众超13万人次,完成“优秀作品进基层巡演”238场,一场场“文化盛宴”扎根人民、遍地开花,将“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群众既是文化惠民的受益者,也是主要参与者。走进临海镇,同祥快板队、红蕾艺术团、双洋银发合唱队等100余支文艺小分队活跃在基层一线,演出自编的小戏、小品、曲艺等文艺节目,用身体力行把“送文化”变成“种文化”“育文化”,让文明在“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中深入人心。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让更多人爱上快板,文化才能真正扎根。”同祥快板队队长张同祥如是说。退休后的他,全身心投入快板创作,多年来带领快板队创作约30万字、500首的快板段子,演出近千场,观众超50万人次,足迹不仅遍布临海镇,还走出射阳,登上苏州、上海的舞台,让乡村文化在城市绽放光彩。

“抓特色”亮出去,让城市文化“出圈出彩”

“我家住在渔歌村,渔歌声里有知音。苦辣酸甜唱不尽,唱得月落太阳升……”一首灵感源于黄沙港镇渔歌文化、由县淮剧团精心创排的现代淮剧《我家住在渔歌村》唱出射阳、登上紫金文化艺术节、入选2024年度江苏优秀文艺成果,近日又成功入选2025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

曾几何时,我县淮剧一度濒临老演老戏、老戏老演、台上比台下人多的窘境,如今实现从“艰难求生”到“浴火重生”的华丽蝶变,背后离不开我县激活文化资源、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战略之举。作为“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我县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扎根乡土创新传承发展,有序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相继打造“名家工作室”、农民画研习所等非遗传承基地,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拓展传承人队伍,让淮剧、杂技、草编、农民画等非遗传统技艺竞相绽放,成为射阳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

城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不断融合中出圈出彩。这里,走出了荣获“金狮奖”“金象奖”“金菊奖”的县杂技团;打造了荣获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优秀剧目金奖”、培养出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得主的全国优秀基层院团——县淮剧团;磨炼了荣获华东六省一市地方小戏大赛“大奖”、江苏省第十四届和十五届五星工程奖、首届大运河联盟优秀少儿曲艺展演奖的射阳县文化馆创作队伍……一道道绚烂的文化景观,充分彰显了我县特色文化的底蕴魅力和万千气象,在新时代背景下历久弥新、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