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5年07月05日

青波绿岸带笑颜

——重走射阳河畔

阅读量:455

□贺寿光

过射阳河闸,沿北岸西行,数十里新景涌入眼帘:还是那条旧日河道吗?水怎么那样清?波怎么那样青?两岸的苇草怎么那样碧绿?树木怎么那样深翠?沿岸一两百米宽度不等的花田,被水深不一的湿地“浮托”成小岛、小屿、小洲、小丘,大小不一的汀、渚,尽皆造型柔美、花木葱茏,无人机空中拍下的照片,酷似仙人布下的一片大块雨花石阵!随着河流的涌动,两岸湿地犹如两道宽幅长条的绿底彩带,随着微拂的轻风,踏波浮动。花丛苇草都含笑,护花除草的人们,也都把盈盈笑意漾在脸上、照入水镜。

从射阳河闸到千秋大桥,一路都是这青波绿岸带笑颜的景致。

只此青绿,如入仙境。

水岸花海望鹤里

这里就是昨天的望鹤里湿地吗?先前分布着鱼塘及砂石厂,河岸杂草丛生,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功能被严重破坏。砂石场昼夜作业导致河床下切、岸线崩塌,同时粉尘污染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鱼塘养殖则因大量投放饲料和药物,使得每到夏季,刺鼻气味弥漫四周。

如今旧貌换新颜,仿佛就在一夜间。人们看到的是一派水乡初夏风光:水清岸绿,树碧花妍,苇草摇曳,空气清新,就是一片不输江南的滨河公园。同行的规划师荣雷告诉笔者,这里建设了灌丛沼泽区、湿地科普区、草甸沼泽区和水源涵养区四大功能分区,打造起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人工湿地。退渔还湿、清退砂石厂,实施陆域植物拦截、基底修复、水生植物净化、生态滤床等修复工程,恢复湿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恢复了生态功能,拓宽了射阳河生态空间。种植5万平方米适宜本地生长的水生植物,包括狐尾藻、苦草、眼子菜等沉水植物,睡莲、荷花等浮叶植物,黄菖蒲、水葱、鸢尾、再力花、花叶芦竹等挺水植物,提升湿地净化能力。同时,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生态滤床,采用高分子复合聚酯纤维浮动湿地,降解、吸收水体有机质,快速提升环境效应。

湿地内,栽植了2800棵中山杉、湿地松、乌桕、碧桃、樱花、鸡爪槭等乔木;种植了花叶芒、粉黛乱子草、吉祥草、大花萱草、翠芦莉等地被植物,搭配了睡莲、荷花、鸢尾、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绿化面积达5.3万平方米,形成了春赏樱花、夏观荷花、秋看草花、冬品松雪的层次分明、四季有景的生态景观特色。打造了观鸟驿站、当年状元公张謇登岸处、科普亲水平台等多处景观节点。景观节点通过合金仿木材料水上栈桥、彩色透水混凝土管护园路、汀步和生态景石花径小路通联。

笔者学到了系列新名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域植物……从下往上,立体呈现。

水岸花海,绿色地标。

一湾通海三水连

沿射阳河上溯,第一片沿河湿地叫作海通湾。海通湾曾用名“通海湾”,面对着射阳河闸。一湾通海三水连。射阳河闸闸门启动时,河水通海,此时此河,出现淡水(河水)、咸水(海水)、不咸不淡鸳鸯水,三水交融,孕育出射阳河特有的、俗称“锦缎子”(亦称“金段子”)的一种大银鱼。

这里先前是砖窑厂遗址,留下的坑塘水面和违建物体素面朝天,诉说着荒凉。植被渐次退化、生态已经失衡。通过拆除违建、清除垃圾、地形重塑,构建以水生植物为核心的生态修复体系,打造集水质净化、生物栖息、田园休闲于一体的湿地。

阶梯式三重净化体系筑牢生态基底,恢复原有生态功能。沉水植物净化层,种植1.5万平方米狐尾藻、苦草、黑藻等,形成“水下森林”,吸附底泥污染物;生态浮岛强化区,建设5500平方米高分子复合聚酯纤维浮岛,搭载睡莲、荷花等浮叶植物,高效降解水体有机质;挺水植物过滤带,沿水域边缘密植水葱、再力花、梭鱼草、黄菖蒲、鸢尾等挺水植物,拦截陆源污染。通过“沉水-浮岛-挺水”立体净化网络,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鱼类回头鸟归来,生态良性好循环。

借地形筑就滨河观景长堤,水上栈道一直延伸至湿地核心区,阔大的亲水平台就是观赏射阳河“落霞与苍鹭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美景的绝佳视点。彩色透水砼管护道路串联田湿交界带,并配备运维驿站,提供休憩、科普、管理一体化服务。这就叫“沉浸式游览系统”构建到位。

有诗为证:

碧水田园美图展,诗情画意海通湾。

花开漫野迎宾客,鱼跃鸟飞漾波蓝。

清浅菰蒲映墨林

蒲港,射阳河南侧一自然港,因港内蒲草较多取名为蒲港。曾以“扳大罾”闻名盐阜地区。

去蒲港路比较窄,对面来车交会比较麻烦。车到蒲港湿地边上,地势豁然开朗。但见大水面连小池塘,横浮岛接竖卧屿,群岛大如倾山,小如卧牛,水中浮岛,岛群夹河,蜿蜒数里,目所不及。湿地牵带大河,苇草丰茂,绿树苍莽,清浅菰蒲,水下森林,拥接岸上树影,连成水、岸、天相连,不知其深浅高低的一大片“墨林”——水墨之林。岛上黄花,一片金妍,堤畔红朵,娇艳诱人,水气泱泱,恍如仙境。湿地面积约1300亩,因其同射阳河依傍为一体,看过去竟不知其阔大有多少平方公里了!

这是射阳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中面积最大的一处生态湿地。

针对现状河滩区域生态功能因鱼塘、菜田侵占而退化的问题,通过系统性“退渔还湿”工程,重塑湿地生态本底,致力于打造集生态修复、景观体验与经济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型湿地典范。

分区协同的生态修复体系,恢复生态功能。

沿河岸种植3500株中山杉、落羽杉、垂丝海棠等乔木,形成水土保持屏障,是为乔灌草生态缓冲带;大面积铺设7万平方荻草、吉祥草、二月兰、粉黛乱子草、小兔子狼尾草等地被植物,重建原生植被群落,此系草本植被恢复区;水生生态净化区种植33万平方黄菖蒲、千屈菜、香蒲、芦苇、梭鱼草、荷花、睡莲、芡实、苦草、黑藻、狐尾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搭配3500平方米生态浮岛,构建阶梯式水质净化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自然野趣的湿地景观,塑造特色生态画卷。

以草甸沼泽景观为核心,利用荻草群落形成浩瀚的类芦苇湿地景观,搭配二月兰花海与粉黛乱子草云雾状花序,营造四季变幻的草甸沼泽风貌。

同时种植杉树林以及现状银杏林倒映水面,与樱花、海棠、荷花、睡莲、鸢尾的色彩季相交织,形成“水中有林、林中有泽”的独特景观。同时通过250米的水上栈桥以及400米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园路串联景观节点,打造沉浸式自然体验空间。

打造湿地经济试验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设置约6000平方米芡实生态试验区,开发高价值水生经济作物,带动农户增收;依托两处停车场、一处生态码头及5.3公里的管护道路发展生态观光,推动“湿地+文旅”产业融合;未来项目运营期间,可通过生态管护岗位设置、湿地科普教育,激活乡村就业与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振兴模式。

蒲港湿地,一处以“退渔还湿”治理的示范性综合型湿地,正在成为射阳河流域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标杆工程。

饮水寻源生态屏

明湖,射阳人的饮水之源、生命之源。

明湖水质如何,同明湖湿地品质息息相关。

在明湖成为射阳人的水源地之前,这里是连片养殖鱼塘,底泥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亟待生态修复、修复生态。人们呼唤出现一片可观、可感的水源地示范区。

首先要把养殖鱼塘区域修复为一个具有良好恢复力、可持续的生态缓冲区。

重塑原有地形,恢复生态多样性。

拆除原有鱼塘堤坝5处,并对原有塘底进行基底修复,消除内源污染,同时设置3座可调节水闸,形成动态水位微地形系统,实现内部水系连通目标,重建鱼类洄游通道。在湿地核心区与浅滩过渡带规划5处生态岛,形成阶梯式生境系统。

湿地与明湖水库交界区保留原生态芦苇荡和3m宽生态隔离沟,阻断人类活动干扰,形成天然的生物避难所,提升生物栖息环境。

建设乔灌草立体防护林带,发挥生态拦截区功能。

生态缓冲拦截已出形象。缓冲拦截第一关:中山杉、湿地松、垂柳、碧桃、乌桕、鸡爪槭等乔木;缓冲拦截第二关:花叶芒、粉黛乱子草、小兔子狼尾草、美丽月见草、吉祥草、大花金鸡菊等地被植物;缓冲拦截第三关:黄菖蒲、水葱、鸢尾、再力花、梭鱼草、睡莲、荷花、苦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沉水植物,从水面直拦到水下……通过多层次植物配置激活湿地自净功能。尽管水生态修复工程还在提升中,但效果已经初显:前不久测定,明湖水质已达二类。二类水是什么概念?即常规净化处理后,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水上浮桥、彩色透水混凝土观景园路呼之欲出。湿地驿站、水滴文化小品、生态亲水平台等多处景观节点已见雏形。最是那原生态芦苇荡,如同绿色的水上长城,摇曳多姿又凭水挺立;3座可调节水闸,形成动态水位微地形系统;生态5岛连珠,形成阶梯式生境系统;乔灌草立体防护林带(陆域缓冲带),构成生态缓冲拦截区;表流湿地+沉水植物系统=生态隔离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一道又一道生态屏障,在湿地和明湖间架起一条无缝组合的彩虹,既是水源屏障,又是湿地观光公园。

更有桥西一方莲塘,荷叶田田,荷香飘逸。令人想起宋人杨万里的一首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过,他写的是西湖,笔者写的是明湖,要略改几字:

毕竟明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苞始红。

明湖毕竟不同于西湖,纬度有高低。阳历六月,居于北纬30度的西湖,荷花已经吐蕊。但地处北纬33度的明湖,荷花初现花苞,苞上始露微红。然而,荷叶的清香已在湖上飘拂。

明湖水质新保障,青波绿岸带笑颜。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