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藜麦收割绘就好“丰”景
本报记者 李盼 通讯员 李浩
仲夏时节,新坍镇金塘村的田野上,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该村首次引进种植的120余亩藜麦迎来收获季,沉甸甸的麦穗压弯枝头,在微风中翻涌成金黄色的麦浪,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
走进金塘村藜麦种植田,只见两台改装后的收割机穿梭其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成熟的藜麦被卷入收割机。经过脱粒处理,金黄色的藜麦如金色的溪流般从收割机倾泻而出,装入运粮车。“我们的藜麦经过100多天生长,现在开始收割。今年长势很好,预计亩产量能达到250斤左右。”新坍镇发荣家庭农场负责人汤新星介绍道。
据悉,这片藜麦田种植的是江苏省农科院自主选育的苏藜1号和苏藜2号。这两个品种具备耐盐碱、耐湿热、生育期短等优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新洋基地藜麦科研团队助理研究员时丕彪表示,通过与农场合作,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藜麦整个生育期长势良好,目前看来,产量比预估高出5%-10%。
“从经济效益来看,藜麦市场价格每斤约10元,每亩收益可达2500元,相比种植小麦,每亩能增收500元。”汤新星透露,除了藜麦,农场还开展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和雪菜种植,将农田种植模式从一年两茬变为一年三茬,大幅提升了土地收益。
藜麦作为高蛋白、低糖的健康食品,近年来备受消费者青睐。新坍镇金塘村今年首次引入藜麦种植,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为当地农业注入新活力。金塘村党总支书记徐忠社表示,村里通过“一村一品”与村企共建模式,与省农科院合作种植藜麦,今年种植120亩成效显著,明年将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此次藜麦丰收,是新坍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新坍镇秉持“跳出农业抓农业”理念,充分激发各村(社区)创新活力,结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习惯,积极探索“多元套种”“订单农业”等模式,以“一村一品”特色化发展,不断拓宽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推动农业发展实现“由新向优到强”的蜕变。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