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旅途
五月寻芳金龙湾
□邱玲娜
五月的风裹着黄沙河的水汽,轻轻拂过新洋农场的葱茏绿意。晨跑时,我循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漫步,不知不觉又到了金龙湾生态文化园的门楼前。朱漆鎏金的匾额高悬于飞檐之下,朝阳为“金龙湾”三字镀上一层鎏金,四尊蟠龙石柱昂首向天,龙鳞的纹路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恍若随时要腾云而起。这座始建于1992年的园林,历经三十余载岁月更迭,早已褪去旧日鸭场炕房的颓败,蜕变为一方承载着历史、自然与人文的净土。
绕过门楼,一方石笋假山赫然入目。嶙峋山石间,几株盆景斜逸而出,枝叶间缀满晨露,似在低语时光的故事。沿彩色步道前行,仿古庭院灯次第排开,广玉兰的叶片在风中翻涌如碧浪,银杏与法桐的枝干交错成穹顶,漏下细碎的光斑。忽见一树紫薇初绽,花瓣如蝶翼般轻盈,引得几只灰雀驻足。这里的花木皆有名姓,枝干间悬着木牌,刻着“疏影横斜水清浅”“一树春风千万枝”等诗句,漫步其间,仿佛每一步都踏着唐诗的平仄,每一眼皆凝着宋词的婉约。
步道尽头豁然开朗,一泓碧水如翡翠镶嵌于林间。水韵舞台的石台泛着温润光泽,四根雕花石柱分列四方,篆刻的“风”“调”“雨”“顺”四字笔力遒劲,似要破石而出。晨雾未散时,已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此翩然起舞,衣袂翻飞间,与湖心岛的六角亭、金谷桥的倒影共成一曲无声的乐章。湖面如镜,映出苍松翠柏的剪影,偶有白鹭掠过,翅尖点破涟漪,惊起一片粼粼碎银。北岸的黄沙港大堤蜿蜒如龙脊,林木蓊郁处轻雾缭绕,恍若仙人挥袖留下的墨痕。站在黄沙河堤极目远眺,利民河如另一条玉带,与脚下的黄沙河形成“双龙戏珠”之势——这“金龙湾”的得名,正源于解放战争初期,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乘坐飞机经过时,俯瞰河道时那句“如金龙盘踞”的赞叹。
沿环湖步道徐行,脚下赭红与青灰相间的路面蜿蜒成“S”形,两侧红叶石楠如火炬般燃烧,木槿与紫叶李缀满枝头,暗香浮动。转角处,一群孩童在“舐犊情深”的长颈鹿雕塑旁嬉戏,稚嫩的笑声惊起枝头麻雀。不远处,“三羊开泰”的石雕憨态可掬,老人们在石椅上闲话家常,絮絮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还是蚊蝇滋生的养鸭场,刺鼻的炕房浓烟终日笼罩居民区。1992年,老场长力排众议,用200万元启动资金挖出第一锹土;2016年,新一代农垦人重启蓝图,斥资1300万扩建湖面、架设廊桥、引种千株珍稀苗木。而今,昔日的“脏乱差”早已化作“美家园”,荣获全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广场)殊荣。白鹭在香樟林间筑巢,退休职工在水韵舞台舒臂推掌,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辨认树木名牌上的诗句,这片土地终于等来了它应有的模样。
若说草木是金龙湾的肌肤,文化便是其筋骨。廉政长廊的竹简镌满《爱莲说》,隶书的墨迹渗入竹纹,仿佛周敦颐的清风正气已在此生根;儒家亭台的楹联写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常有老者在此挥毫习字,笔锋起落间,千年的智慧化作宣纸上的云烟。林荫深处的棋盘石桌旁,总见对弈者执子沉吟,楚河汉界的厮杀声中,一片银杏叶悄然落于“将”位,胜负便多了三分禅意。最动人的莫过于知青文化园,枕木铺就的小径引向风华正茂的知青雕塑,锈迹斑驳的锄头、泛黄的日记本、褪色的军绿挎包,无声讲述着半个世纪前的拓荒岁月。一位银发老人轻抚雕塑基座,呢喃道:“当年我们在这里种下第一棵树苗……”话音未落,风过林梢,似在应和那段青春激荡的往事。不远处,“清正廉明”的石壁与挺拔青竹相映,农垦精神与儒家文化在此生根发芽。
突然想起,农场领导曾说,金龙湾的初心不仅是造一座公园,更是筑一片让乡愁生根的沃土。昔日的战备河道,如今成了生态廊道,河岸新植的彩色苗木随风摇曳,白鹭、野鸭栖息其间,俨然生灵的乐园。未来的金龙湾,将不仅是居民的后花园,更会成为盐城生态旅游的明珠,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怦然心跳。
晨光渐炽,露水未晞。金龙湾的静谧中流淌着生机,它承载着农垦人的汗水、知青的青春、自然的馈赠,也托举起居民的笑语与未来的期许。当阳光漫过黄沙河的涟漪,这片土地的故事,正随着潺潺流水,奔向更辽阔的天地。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