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5年05月17日

红色记忆

心潮澎湃游“新潮”

阅读量:551

□高亚

平常,只要和人聊起新坍镇,我就想到新潮九队,心情就如同风吹水面般不平静。近期陆续拜读了《黄海潮声》上的几篇有关新坍、新潮的文章后,尤其是“射阳县杂文学会”会长郭开国先生的《真情如昨》一文,让我心潮澎湃,绝毅到新潮一游。

初夏的一天上午,我和老朋友,原县政府农村能源办主任周跃东一起,驱车前往新潮村。通往新坍的不再是从长荡向北、也不是从海河向南的老路了,而是有更便捷的从兴桥北直通新坍的薄油大道。早晨的阳光柔和明媚,翠绿的树木披着金光更显婀娜多姿,被暖阳唤醒的麦穗,在微风中摇头晃脑。30几分钟,我们就到了新潮村。

我们在原新坍镇党委委员刘亚洲引导下,来到紧靠路边的由原盐城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张九汉题字的“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走进馆内,迎面而立的是原新潮九队队长巴一恺,铁姑娘队队长唐维珍等四人扛着大锹、挑着泥担的群体雕塑。

“这是按照原来新华社记者发在《人民日报》上的照片制作的。“刘亚洲指着雕塑对我说。

雕像人物英姿勃发、形象逼真,再现了当年新潮九队干群,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让人肃然起敬。馆内图文并茂,声像融合,多组雕塑从不同侧面反映新潮人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壮举。通过图表、照片、雕塑、有声图书的综合表达,使档案里的文字“活了起来”,照片上的人物“动了起来”,让人身临其境,了解到新潮村和新潮九队辉煌的历史和生态宜居的现状。

“吃上自来水,骑上自行车;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景象,说是50多年前射阳农村,你信吗?这就是当年的新潮九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潮九队是片盐碱地,晴天到处是白茫茫的盐霜,雨季烂泥塘里冒着碱花,连沟塘里的芦苇都长得老头巴将,东倒西歪的。老人说,这块地是老天爷装盐的口袋坏了,漏下的盐,撒在了新潮九队。没法子,认命吧。

“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庄户人的手掌纹里,本就藏着五谷丰登的密码。我们要和老天爷斗,将他漏盐的口袋给缝上。”时任九队队长的巴一恺,扛着铁锹站在田头,挥动大手对生产队领导班子说。

说干就干。这位上过淮海战役的支前模范,身体力行,冲锋在前,带领全队干群,本着“水往低处流,碱往高处爬。排盐先治水。”的规律,平田整地、挑河挖沟淋盐,并长绿肥垩田,改良土壤,终于将碱地变成良田。

田醒了,产粮了,但“吃了五谷想六谷”的巴一恺不满足。他又在提高粮食产量上动起脑筋。根据生产实践经验,他摸索出“三熟制”、“五季收”的高产种植模式,就是在麦田里套种玉米,在玉米田里套种山芋,这种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空间的种植方式,极大提高了粮食产出率,实现了亩产旱谷一吨粮的奇迹,比当时国家规定的“亩产800斤粮过纲要”的指标,整整高出一倍半,并保持连续10年亩产旱谷一吨粮的实绩。巴一恺成功了,新潮九队出名了。褒奖和荣誉也随之而来。1978年巴一恺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坐上了大会主席台。1979年“五一”节前夕,巴一恺又从邓小平手中接过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巴一恺不但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还向国家交了若干的公粮,但他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又开始考虑改善群众的住房环境和精神生活。他组织群众自己建窑制坯烧砖,兴建集体农庄,让全队68户人家都住上了砖墙瓦盖房子,其中还有半数农户搬上了楼房,且家家电灯亮,户户用上自来水。农庄中还建了幼儿园、公共食堂、浴室、礼堂、集体仓库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众多媒体纷纷报道,新潮九队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新潮九队在哪?”出了馆门,我便急切地问身边的刘亚洲。

“你看,河对面就是。”随着刘亚洲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水塔和庄子。

鼎鼎大名的新潮九队,原来就在新潮红色文化传承馆面前河的岸边。

走过穿庄而过的小桥,我们来到了新潮九队庄头。庄子入口的西侧是高耸云天的水塔,塔体上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白色大字:“新潮九队”。风吹雨淋几十年的水塔,依旧完好无损、坚固挺拔,他就像新潮九队的领头人巴一恺那坚强意志的化身和不屈的身影。进庄入口东侧的屏墙上悬挂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传统村落”的扁牌,和“心动田园,潮涌红村。”的标语,让人浮想联翩。

我们兴致勃勃地沿着庄子的中心路由南向北走去,忐忑的心使我感觉是在穿越时光隧道。光滑平坦的水泥路,就像历史的传送带,把我们送进那个火热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岁月;路两侧一排排、一个样式的白墙灰瓦的平房,就像过去的部队老营房,村里的老学校,也像我们儿时居住的房子,只是我们是泥草房,它是我们做梦都想住的砖瓦结构的“四檐青”;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不是青郁郁的蔬菜,就是苞荚满枝头的油菜;孩子在院场上玩耍,几个老人围坐在门口拉呱;农户门前高低有致的河码头,通向水清草净的环庄内河,河岸上绿草如茵,河边飘浮着簇簇睡莲。中心路的尽头,是两幢每幢上下8间的青砖灰瓦的楼房,我走到墙檐下,手摸墙体,每一块砖都如刚出窑般坚实光新,仿佛还留存当年社员们制坯烧窑的余温。50多年前的农民,就住在这风雨无忧的楼房里,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在楼房的西墙角上,有两间不起眼的平房,那就是巴一恺含辛茹苦20多年的工作场所。我扒着窗户看、贴着木门听,多想亲眼看到巴一恺在伏案描绘新潮的新蓝图,多么渴望亲耳听到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宣布新年的奋斗计划。

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起花草的幽香,整个农庄静谧温馨,洋溢着古朴淳厚的浓浓烟火气。

我们在刘亚洲引导下,来到新潮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只见排排白墙黛瓦、造型别致的连体别墅坐落在红花绿树丛中,新建的“新潮村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楼、新颖气派,“长者食堂”内饭菜飘香,欢声笑语……

“现在的新潮村,荣获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还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呢。”刘亚洲很自豪地对我们说。

“新潮儿女多奇志,敢叫寒月换新春。”感动一阵子,受用几辈子。新潮人已接过薪火相传的火把,把红色基因,先进模范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实践。我由衷地感叹着!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