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社会
2025年05月17日

张同祥:竹板为笔写春秋

阅读量:454

本报通讯员 朱丽娟 金雅雯

在临海镇,年近古稀的张同祥手持竹板,用清脆的节奏和鲜活的唱词,将党的政策、乡土故事送到田间地头、百姓心头。这位扎根乡土的文化“摆渡人”,用半生坚守与创新,将快板艺术化作传播时代声音、传承乡村文化的火炬,照亮一方土地的精神家园。

时光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年轻的张同祥刚刚加入大队文艺宣传队。那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一台广播、一场露天电影便是村民们难得的精神享受。张同祥敏锐捕捉到快板这种艺术形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质,决定用它为乡村注入文化活力。他白天务农劳作,夜晚伏案创作,将身边的人和事化作生动的唱词。处女作《大老赵上夜校》一经演出,便以诙谐的语言、鲜活的形象引发村民共鸣,迅速在十里八乡传开。此后,《节约一分钱》《王老二科学种田》等作品被县广播站收录,每天的喇叭声里,张同祥的快板成为百姓熟悉的“文化大餐”。

2011年,从镇广播电视站退休的张同祥本已收拾行囊,准备随儿女前往城市安享晚年。对家乡的眷恋与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让他毅然选择留下。退休后的他,卸下工作重担,全身心投入快板创作,自掏4万元积蓄购置服装道具,组织12名农民文娱骨干成立快板队。自此,这支队伍穿梭于乡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成为乡村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快板是百姓的艺术,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打动人心。”为了让快板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张同祥通过广播电视关注政策动态,读报纸摘抄金句要点,不断走村串户收集鲜活素材。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他守在电视机前连续三天记录报告要点,连夜创作出《报告句句暖人心》,用“土地承包再延期,农民吃下定心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了日子甜”等朗朗上口的唱词,将大会精神送到百姓耳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期间,他因哮喘病住院治疗,仍在病床上垫着枕头,一笔一画写下《五中全会我来讲》。

除了宣讲政策,张同祥更善于挖掘乡村里的凡人善举。他骑着电动车走遍全镇,与村民拉家常、聊故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近500个鲜活案例。为了让快板艺术焕发新生,张同祥大胆创新表演形式。他邀请县城老艺人担任艺术顾问,组织骨干成员赴北京快板艺术培训班学习,将单口、对口、群口等传统技艺融会贯通,还融入舞蹈、小品等现代元素。多年来,快板队创作约30万字500首的快板段子,演出近千场,观众超50万人次,足迹不仅遍布临海镇,还走出射阳、盐城,登上苏州、上海的舞台,让乡村文化在城市绽放光彩。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让更多人爱上快板,文化才能真正扎根。”张同祥深知,传承是乡村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他将多年创作的快板词汇汇编成册,自掏腰包印刷近万册,免费发放给快板爱好者。2020年,张同祥自费筹建的“临海镇历史人文展览馆”正式开放。300余件老物件——从泛黄的粮票、锈迹斑斑的农具,到记录村庄变迁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家乡的沧桑巨变。

在“四史”宣传教育中,他创作《竹板声声颂党恩》等红色快板节目,制作相关展板,激发村民的爱党爱国热情。面对灾害,他带领快板队奔赴一线,创作《众志成城大救援》等作品鼓舞士气。2023年,快板队多次受邀参加省、市重要活动演出,实现了农村群众文艺从乡村到城市的“反向输出”。张同祥也先后荣获“盐城好人”“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等荣誉,但他始终保持着质朴本色。

岁月流转,多年来,张同祥用快板奏响乡村文化乐章,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乡村文化前行之路,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