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漫溢的温情
邱玲娜
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悄悄爬上书桌,留下一地斑驳的光影。窗外的鸟鸣清脆悦耳,与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我坐在书桌前,捧着一本旧书,思绪却飘回了上周那个令人动容的瞬间。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末,一家人难得团聚。先生特意将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接到县城家中吃饭。饭后,85岁的爷爷步履蹒跚地走到我的书架前,目光在一排排书籍间流连。他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书脊,最后停在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上。他转过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问我:“这本书能借我带回家看看吗?活到老,学到老嘛。”我欣然应允,心中却涌起一阵暖流。爷爷年事已高,却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份朴素而真挚的求知欲,让我肃然起敬。
爷爷借书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自己与书结缘的点点滴滴。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总会在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为我买回几本课外书。那些书虽然陈旧,却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伙伴。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会蜷缩在床头,借着昏黄的灯光,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对知识的向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书的感情愈发深厚。书房成了我最钟爱的角落,那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简单的桌椅和堆满书籍的书架。但我却觉得,这间屋子因书香而显得格外丰盈。读书时,我不喜欢喝茶,也不爱喝咖啡,因为茶香虽醇,咖啡虽浓,却容易分散心神。而书香,却能让我的思绪更加专注,让心灵更加宁静。笔墨纸砚相伴,一字一句地品味,仿佛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福的。书籍不再是奢侈品,无论是线下的书店、图书馆,还是线上的电子书平台,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能与书为伴。每每想到古时“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心中便生出一份敬意。那些被记录在竹简上的思想,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相比之下,我们何其幸运,更应珍惜手中的书本,因为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获取知识。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性格与格局。黄庭坚曾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的确,读书能让人褪去浮躁,增添几分儒雅与从容。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最终都会融入我们的气质,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爷爷虽年迈,却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或许正是这份坚持,让他的眼神始终清澈,谈吐间透着一股温和的力量。
读书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人喜欢囫囵吞枣,快速浏览;有人偏爱细嚼慢咽,反复品味。而我更倾向于后者。在宁静的午后,选一个安静的角落,忘记时间,忘记喧嚣,全身心地投入书中的世界。有时,一段思辨性的文字会让我驻足良久;有时,几个简单的词语也能引发无限的遐想。这种与书的对话,让我感到无比充实。
读书也是一种自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已是一种难得的修为。床头常备几本书,睡前翻上几页,成了我多年不变的习惯。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书籍是心灵的避风港,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打开一本书,便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爷爷借书的那天,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背影上,勾勒出一幅温暖的剪影。我望着他小心翼翼地将书揣进怀里,仿佛捧着一件珍宝。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书香不仅弥漫在我的书房,更浸润着我们家的每一个角落。它跨越了年龄的界限,连接起祖孙三代的情感。
生活或许简单,但有了书的陪伴,便多了几分深邃与美好。愿我们都能在繁忙的生活中,保留一片静谧的天地,让书香漫溢心间,温暖岁月的每一段旅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