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全民阅读
2025年05月08日

抗日烽火中的盐阜红色记忆

——读长篇小说《划船港》

阅读量:348

郭开国

孙兰君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划船港》以生动的笔触再现苏北沿海地区抗战的烽火岁月,充分展示盐阜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风貌与丰功伟绩,让我越读越心潮澎湃,且自然而然地将思绪融入到这股历史洪流之中。

我与兰君先生相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俩都是刚走出田埂拿起笔的农村青年,分别在乡镇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工作。县里新闻宣传工作会议及业务培训等活动频繁,为基层报道员不断相聚创造了机会。正是通过一些活动,我见识了兰君先生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有一年黄尖镇在《人民日报》用稿3篇,并还上了头版“今日谈”栏目;《新华日报》刊登了9篇有关小城镇建设试点的报道,使黄尖镇跻身“全国百家明星集镇”之列。后来,兰君先生作为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被县人武部破格录用。从事人武宣传工作期间,兰君先生更是马不停蹄常年奔波于军地之间。他的笔下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重要典型:如全国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合兴乡民兵陈必祥,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大新闻人物、县委书记徐昆荣,江苏省雷锋式好民兵陈为超,全国自强模范、农技铁人姜德明等。其间,兰君先生被破格晋升记者职称,并荣立军地宣传报道三等功。我与兰君先生也曾一起深入偏僻乡村采访,共同推树优秀退伍军人典型,结下深厚情谊。后来,即使他走上仕途,担任了部门领导,也未忘记我这“进步”不大的小兄弟,时常电话祝贺点评我在媒体上用出的稿件,建议我抓那些带问题的报道重点。特别是2005年我到县城工作后,他更是数次邀请我及文友张学法、查正军、刘顶胜、徐俊山等到家中把盏长谈。

算来应是十多年前,兰君先生从科级职位退居二线后,就好似失踪一般再也联系不上,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忙的什么。谁承想去年秋冬时节,我竟意外地接到他的电话,说多年不见想老弟了,并在我追问中得知了他这十多年的行踪。原来这些年,兰君先生深藏不露,把几十年来有心收集的13万字的苏北沿海一带抗战故事整理好,又专门到几家档案馆查阅原盐东县的若干史料,历时十年,九易其稿,还邀请8名资深作家、编辑及相关党史、文化、军事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潜心创作出版了52万字的历史纪实章回小说《划船港》。书出版后,他特地用稿费回购了2000册,主要用于赠送当地部队、机关、学校、馆(会)、盐渎书房、农家书屋等。在我的惊讶和反复询问中,得知他为这部作品真是拼了老命,十年磨一剑,克服了一次次想象不到的困难,期间为赶写书稿他曾连续13天没有出门下楼,因沉浸作品情节之中导致行路走神撞上人家车子,最终头上被缝绞5针,甚至盛夏长坐使得屁股上生了褥疮……

“朴实厚重,端庄大气。”这是我在接到兰君先生这本书时的第一印象。在随后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小说《划船港》的阅读上,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我党建军初期军队后备力量建设中的一朵奇葩——沿海滩涂民兵的风采,印证了抗战时期“陕北有延安,苏北有盐城”之说,展示了一幅悲壮而辉煌的历史画卷。走进小说《划船港》,我看到了侵华日军的罪恶凶残。小鬼子的一次次疯狂屠杀,使昔日美丽的划船港变成人间地狱,一幕幕血淋淋的“生吃人心,练胆杀人”等罪恶场景,凶狠残忍地夺走一大批沿海民众的鲜活生命。几年间划船港沿海一带伤亡人口两千多,实名烈士368人,尸骨墩(老地名)上还埋有无名英烈若干。

细品小说《划船港》,我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爱国情怀。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盐阜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沿海一带的滩涂湿地,前赴后继开展敌后游击战,配合新四军三师主力反“扫荡”,开辟以划船港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许多英雄群体让我难以忘怀,印象最深且令我动容的,是划船港孙氏革命家族。孙家几代人与日伪顽匪斗智斗勇,祖坟被日伪军用炮火轰掉,孙仲明、孙洪义、薛广益等几位亲人不幸牺牲,成了共和国革命烈士。读完《划船港》,合上这本绛紫红色封面的小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股炽热的豪迈之气在胸中升腾。《划船港》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红色壮歌。这种红色是昂扬的精神和力量,是响遏行云、声震长空的战斗号角。《划船港》既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更是充满激情和信念的作品。读了《划船港》,我不仅对盐阜老区抗战史有了新的理解,更有一种使命感的觉醒。小说《划船港》不仅是对盐阜军民抗战历史的讴歌和缅怀,更是对新时代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教材。小说中展现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将激励着一代代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家乡发展而不懈奋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