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全民阅读
2025年05月08日

“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意境美

——浅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阅读量:479

彭辰阳

要说到诗词歌赋中用酒烘托出的最悲壮的故事、最美的意境,还是近现代的毛泽东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堪称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读来荡气回肠,令人动容,深感无数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先烈们,无愧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革命理想高于天”。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原文:“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大意是:“我失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杨柳二人的英魂像杨花柳絮一样轻轻飘扬直向天的最高处(九重霄)。请问吴刚月宫中有什么款待二位英烈?吴刚捧出了宫中特有的桂花酒。寂寞的嫦娥也喜笑盈盈,舒展起宽大的衣袖,暂且以万里长空作舞台为烈士的忠魂翩翩起舞。忽然听到人间传来胜利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激动热泪飞流,撼天动地而人间大雨倾盆。”

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书香门第,上中学时与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结为好友。

“杨柳”,指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柳直荀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吴刚,神话中月宫里的一个仙人。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吴刚因曾有错被罚到那里砍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一首抒发悼念情感之词,寄托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及其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词的意境昂扬向上。

一九五七年二月,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泽东,毛泽东写了这首词答她。

一九三零年十月中旬的一天,杨开慧不幸被捕,敌人只要她在报上发表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可以马上获得自由,遭到了杨开慧的严词拒绝。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毛泽东字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同年十一月十四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留下毛岸英等三个幼子。

后来,直到杨开慧牺牲后52年,毛泽东也逝世后多年的1982年,人们才发现了她深藏在墙壁里的8篇四千余字的遗稿,其中有两首写给丈夫的诗。

一首的内容有:

“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

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总不能不爱他。

我真爱他呀,天哪,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几天睡不着觉,无论如何……我简直要疯了!许多天没来信,天天等,眼泪……简直太伤心了,太寂寞了,太难过了!我想逃避……

我要吻他一百遍,他的眼睛,他的嘴,他的脸颊,他的额,他的头,他是我的人,他是属于我的!

另一首的题目是《偶感》,内容有: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己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这是杨开慧感情最外露的两篇,她对丈夫刻骨铭心的爱,充溢字里行间。每每读来,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很难想象她在写这些诗的时候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思念、焦虑、惆怅、无奈、挣扎、希望……五味杂陈。

这些遗稿,正是杨开慧在与毛泽东失联(毛泽东当时在井冈山)的那三年里所作,爱情之火思念之情被逼仄无情墙壁禁闭了五十多年,至今仍熠熠闪光,震撼心灵。其凄美动人,不逊“梁祝化蝶”,胜似“帝子乘风下翠微”。(毛泽东《七律·答友人》首联,说的是娥皇女英二妃寻丈夫舜帝不见而投湘江)可见杨开慧非同一般的才情,特别是她对丈夫的深情牵挂深沉爱恋,她革命的坚定性,她和丈夫“重比翼,和云翥”(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的共同远大理想,震古烁今,烛照神州,永远是中华民族头顶,亦是爱情长河中的“双子星座”。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写信给毛泽东,谈她读了毛泽东词的感想,并附了一首她在一九三三年听到柳直荀牺牲时写的《菩萨蛮》。毛泽东五月十一日回信:“淑一同志:惠书收到了。过于谦让了。我们是一辈的人,不是前辈后辈关系……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这首《游仙》即现在公开发表广为流传的“蝶恋花”,正式发表时词题改为“赠李淑一”,后又改为“答李淑一”。

原作本为“我失杨花君失柳”,诗人在书写时,灵感突发,将“杨花”改为了“骄杨”,后来还特别向知名民主人士章士钊解释:“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一个“骄”字,瞬间让悲哀化作了悲壮、敬仰,词也变得更加豪放。

回过头来再说“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答李淑一》全词想象奇特,但又十分切合杨开慧的革命经历。因迎接“骄杨”,故宫里的吴刚恭恭敬敬“捧”上桂花酒,几多敬重、几多景仰、几多热忱,这一个“捧”字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顺理成章,也让读者对“骄杨”顿生敬意,难怪诗人称之为“忠魂”。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六位亲人,他在一九五九年的《七律·到韶山》中又挥笔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名句,深切缅怀杨开慧等无数革命先烈为建设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歌颂英雄气概。

毛泽东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诗词中和“吴刚捧出桂花酒”类似,与杨开慧等亲人相关的诗句还有多处。《五律·喜闻捷报》中“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是诗人戎马倥偬中对妻儿的思念;《蝶恋花·向板仓》中“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是对失去“骄杨”的内心煎熬。而前面提到的毛泽东给李淑一的信中谈及的“开慧所述那一首”即《虞美人·枕上》,全文是:“堆来枕上愁何况,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俱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其中首尾二句“堆来枕上愁何状……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则是诗人铁汉柔情的又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叫“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还有,杨开慧号霞,又被称为“霞姑”,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中的“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也让读者联想到“骄杨”,联想到“吴刚捧出桂花酒”。你看,斑竹上凝结了万千晶亮的泪珠,而红霞片片似仙女的衣裙,这不就是“骄杨”年轻时的美丽身影吗,这不就是“骄杨”的英灵再现吗?她和无数革命先烈已幻化为万千红霞镶嵌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空,天上人间,人神合一,“吴刚捧出桂花酒”,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多么新奇瑰丽的想象,多么美好的艺术境界!

从“吴刚捧出桂花酒”到“堆来枕上愁何状”“霞光褪去何凄楚”“为有牺牲多壮志”“红霞万朵百重衣”,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的战友情、夫妻情,人间至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