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党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耦合育人路径探析
吴昀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的学习和运用,认为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我县要充分用好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引导全社会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整合地方资源,挖掘育人元素。党史资源是射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党史资源,可以为射阳县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持久的生命力。重视红色文物抢救、征集与保护,是红色纪念馆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要积极利用征集来的照片、文书、日记、笔记、档案等红色资源,使之成为扩充展览内容、丰富故事内涵、提炼革命精神的材料支撑。抓住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契机,组织工作人员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征集相关文物,并对革命遗迹进行数字化影像采集,利用VR等设备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具吸引力。全面整合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联形成清晰脉络,将分散的红色资源形成聚合,使党员干部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党的历史和发展道路。通过编印射阳党史读本,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动员群众摸排红色线索、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同盐城工学院及盐城师范学院协同做好地方党史的研究工作,并可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活动,汇集研究力量,全力推进党史研究工作,扩大地方党史资源影响力。从革命精神角度,深化馆藏革命文物“一体多面”的研究,既要对革命文物蕴含的革命事件进行研究,也要从文献著作、政策方针等层面加以深化,并提升到革命精神的层次予以解读,努力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塑造认知体系,延伸社会课堂。党史学习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指导。挖掘地方党史资源中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是推动地方党史资源向课程育人资源转化的前提与基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在全县中小学进行试点并逐级递进向社会面辐射扩散,形成完整的党史学习教育链条。抓住红色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进学校、进乡镇”等活动契机,主动送出展览、输出讲解,形成流量。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开设“党建讲堂”“党员活动日”等活动,讲述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参加红色旅游,重走革命路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增强历史认同感和使命感。组建由专家学者、退休老干部、党史工作者等组成的党史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基层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宣讲活动,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学校为支点逐步构建起系统化的党史学习教育认知体系,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党史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并向社会面延伸,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实现常态化长效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是关键。在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已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同样,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也应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根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规范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职责、内容、形式、保障和监督等方面。这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并明确了具体的操作路径。即构建常态化学习机制,拓宽党史学习教育主渠道;构建多元育人机制,激发多主体协同育人积极性,构建资源融通机制。要建立常态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机制,将学习党史纳入日常学习计划中,通过专题学习、研讨等方式推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强化日常教育和实践应用也是重要环节。党史学习教育不应只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学好党史知识,还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现实问题,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线下的方式突出“精”,紧扣党史学习教育“规定动作”,结合地方党史资源,精选管用有效、富有特色的鲜活内容。
(作者单位:兴桥镇)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