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走鹤乡
2025年04月25日

陈必兰:用五十八载谱写母爱长歌

阅读量:363

本报通讯员 张同祥

在临海镇金海村六组的农家小院里,78 岁的陈必兰佝偻着背,正用颤抖的双手给儿子们喂饭。三个下肢瘫痪、无法言语的成年人安静地靠坐在床上,浑浊的眼睛始终追随着母亲的身影。五十八年时光,将青丝染成白发,却从未动摇这位母亲守护孩子的决心。

1948年,陈必兰出生于临海乡双洋村闸东生产队,年少时的她聪慧灵动,对未来满是美好的畅想。19岁,她经人介绍,与丈夫吕庆丰喜结连理。婚后,丈夫出海捕捞,她操持家务,日子虽不富足,却处处洋溢着温馨与甜蜜 。次年,儿子吕素军呱呱坠地,新生命的降临让这个家充满欢声笑语,即便条件艰苦,可那份初为父母的喜悦与幸福却是无法言喻的,他们满心欢喜地向庄前庄后分发红蛋,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当吕素军7岁时,一场可怕的麻痹症骤然降临,孩子下肢瘫痪、无法言语。陈必兰夫妇心急如焚,四处寻医问药,跑遍多家医院,换来的却是无法治愈的绝望。看着年幼的儿子只能在地上艰难爬行,每一下动作都揪着他们的心,幸福的生活瞬间被阴霾笼罩。

本以为命运的磨难就此打住,可不幸却接踵而至。第三年,二儿子吕素荣出生,这本是新的希望曙光,可命运再次无情捉弄。吕素荣4岁时,同样被麻痹症缠上,下肢瘫痪。看着两个孩子遭受病痛折磨,陈必兰泪如雨下,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何上天对自己的家庭如此残忍。

但厄运仍未结束,第八年,小三子吕素友出生,一家人小心翼翼呵护着这个新生命,盼他健康成长。可命运弄人,吕素友7岁时,也没能逃脱病魔,和哥哥们一样落下残障,无法行动。就这样,3个儿子都成了瘫子和聋哑痴呆症患者,丈夫出海讨生活,照料孩子的重担全部压在了陈必兰的肩上。

此后,陈必兰陷入无尽的操劳。3个残障儿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饭靠喂,夜晚难以安睡,只能靠着墙根支撑身体。每天天未亮,陈必兰就起身忙碌,准备早饭、依次喂饭、清理身体、换洗尿布,这些简单事务,耗费着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8年转瞬即逝,这期间,她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吃过一顿舒心饭,生活里只有对孩子无尽的照料与牵挂。10年前,她的丈夫又因肝癌离世,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可她依旧咬牙坚持,从未想过放弃。

50多年间,陈必兰因放不下孩子,一次也没回过娘家。4年前母亲去世,她被侄女用车拉去告别,那一刻,愧疚与思念的泪水决堤。几十年来,她甚至没去过集镇,她的世界只有这个家,只有3个残障儿子。

陈必兰一家的遭遇令人揪心,却也因母爱与关怀满是温暖。多年来,党和政府时刻牵挂着他们,定期送来衣物、被褥等生活物资,频繁派人上门,嘘寒问暖,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给她带来温暖与力量。20年前,镇政府送来的一床被胎,她一直精心珍藏。此后,政府每年都会送来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关爱,是她精神的支柱。让陈必兰在黑暗中看到希望,更加坚定照顾孩子的决心。

如今,78岁的陈必兰满脸岁月痕迹,身体大不如前,患有脑梗、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她照顾孩子从未停歇。她双手不再灵活,脚步日渐蹒跚,可对孩子的爱丝毫不减。在她心中,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只要孩子在,她就有生活的动力。

在陈必兰的农家小院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洒在母子身上,勾勒出一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五十八年的坚守,是一位母亲用生命谱写的赞歌,更是人性光辉最生动的写照。这份深沉而无私的母爱,如同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这个特殊家庭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