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乡村振兴“金色答卷”
——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顾善荣 李春 通讯员 夏文成 卞星晨
近年来,我县菌菇企业通过新品种引进、智能化栽培和产业链升级,让传统食用菌产业焕发新生,赤松茸、羊肚菌等高附加值品种成为企业和菇农增收的“黄金产业”。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大路货”到“高端品”,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我县正以科技之力推动菌菇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从“经验育菇”到“数据种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我县人工培育食用菌历史长达40余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用玻璃瓶、塑料套袋培育平菇开始,经历了野生草菇、人工栽培试验、培育技术成熟和生产规模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积淀了深厚的产业底蕴,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今,智能化栽培技术、物联网监测系统和工厂化轮作模式的应用,让菇农从“经验育菇”到“数据种菇”,让传统菌菇产业焕发新生。
走进梦之诚食用菌生产基地,130个大棚整齐排列,菌棒上平菇簇拥生长,工人们忙碌地采摘、分拣。据基地技术顾问姜为明介绍,基地年投料1400吨,年产平菇3000吨,高峰期日用工超30人,每位工人日均采摘量达500公斤。而在宏飞家庭农场,日光智能温室大棚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蒸汽灭菌系统高效运转,智能化改造使赤松茸实现“一年三季”种植,亩产提升至6000公斤,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200%。
“过去种菇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宏飞农场负责人陈薪宇表示,通过“菌棒替代耕地”和“智能大棚+林下轮作”双轨模式,不仅突破种植周期限制,还构建了“菇—林—田”生态循环链——菌渣还田反哺土壤,林下种植的赤松茸亩产达1500至2500公斤,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从“大路货”到“高端品”:高附加值产品打开市场蓝海
2022年11月,“射阳平菇”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江苏省首件、全国第二件平菇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明镇是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之乡、无公害食用菌的重要产地。曾占该镇育菇重要地位的“大路货”——平菇,市场竞争激烈,菇农收益较低。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引进赤松茸、羊肚菌等珍稀品种,全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超40%。其中,反季赤松茸售价高达50元/公斤,羊肚菌规模化种植技术填补市场空白,我县菌菇产业正从低端批发向品牌化、高附加值转型。
“目前,赤松茸像智能大棚种植一年可以长三茬,三季平均亩产在6000公斤左右。每斤赤松茸价格,秋冬季平均在10元到14元,夏季反季节可以卖到20到25元。”四明镇食用菌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品牌战略同样成效显著,“通灵”牌食用菌凭借品质优势,在华东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开放式接种技术使菌种成活率达98%,蒸汽灭菌系统降低30%能耗,标准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品质稳定。目前,全镇以4万吨年投料量、5亿元年产值的规模,构建起千余户菇农参与的生态农业典范。
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现代化管理体系凝聚合力
以前,针对生料食用菌即采即售卖相好、口感接近野生但不便贮运的特点,菇农采取“销地产”生产模式,把育菇大棚建在销售地大型蔬菜市场附近,实行现场生产、就地销售。菇农天南海北四处奔波、单打独斗,形成了“在家做棒,外出育菇,就地销售,农忙回家”的育菇模式。
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县推行“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三不争”发展理念重塑现代农业格局——菌棒替代耕地,工厂化生产突破季节限制,菌渣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了从菌种研发到智慧栽培的全产业链条,积极兴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在这里打工六七年,年收入三四万元,比过去种地强多了!”曙光村村民侯学生道出许多菇农的心声。菌菇产业不仅为种植户带来稳定收益,还吸纳周边村民就业,形成“家门口致富”的良性循环。
至目前,我县先后涌现出“绿环”“梦之诚”“鸿飞”等食用菌生产基地。相关企业牵头建立冷链物流设施,延长产品保鲜期,保证全县食用菌产得出、成本低、销得了,使菌菇产业从季节性产业变成全年常态化生产,形成产供销环节配套、低中高档品种分布均衡的产业格局。
产业链的延伸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依托标准化包装中心,我县鲜菇日处理量达200吨,通过冷链物流直供长三角80余个批发市场,并与餐饮企业、商超建立“田间—冷链—商超”直供体系,产品溢价提升25%。“我们的客户覆盖上海江桥、苏州南湾桥等大型批发市场,还有火锅连锁、高端酒店。”陈薪宇介绍。
一朵菌菇激活一方经济。我县以科技为笔、生态为纸,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金色答卷”,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射阳样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