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憧憬“新潮九”
董素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大农村仍然处于温饱线以下,大部分农民食不果腹,寅吃卯粮。像新坍镇新潮九队“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外出自行车一跨。”的奢侈生活,许多农民只有在《柳暗花明》等反映农村主题的电影里看过,原新潮九队都市般的生活,俨然成为广大农民的梦想和追求。
如今,走进曾经全国闻名的新潮村,一片绿色的田野间嵌镶着当年开荒者的自建房、21世纪之初新农村建设的楼房、近年来兴建的农房改善集中居住社区的“三代村居”,从新潮村原九队北侧的几栋颇有“民国风”的青砖楼房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砖瓦结构平房中,可以领略到新潮九队农民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硬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造成亩产一吨粮食的高产田的精神风貌。
射阳县东临黄海,千百年来,起灶煎煮海盐曾是这里农民的生计。半个多世纪前,偏居射阳一隅的新潮九队旧址还是一片由200多块高低不平、沟壑纵横的盐碱地拼凑成的,亩产皮棉只有三四十斤,亩产麦子不过二三百斤,村民日常粮食十分匮乏,居住条件更是简陋不堪。
穷则思变。时任生产队长的支前模范、火线入党的巴一恺,拿出当年他在淮海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推着独轮车辗转苏鲁豫三省支前的一股热情和干劲,全身心投入改造荒滩、建设家乡中去。
“唐宋元明清,没听说粮食(亩产)两千斤!”可巴一恺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带领村民披星戴月,成年累月翻地松土、挑河治水,硬将2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地平整成为20多块“条田化”标准农田;面对雨天水汪汪,晴天冒“白霜”的盐碱地,巴一恺创造性进行淋盐洗碱、绿肥压碱等治碱改良的尝试,提高了土地肥力,极大地提升了粮棉产量。他们还积极探索立体套种新模式,在麦田里套种春玉米,在玉米田里又套种红薯,这种“两熟改三熟”的栽种方法在全县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把新潮九队原来“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改造为水旱满产一吨粮的“棉粮仓”,创造了全国产粮史上的奇迹。在那连国家干部和城里人每人每天都供应不到一斤口粮的计划经济年代,新潮九队却有集体储备粮20多万斤,队里还建起了公共食堂,从此,村民吃饭不再发愁。那时,新潮九队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态化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集体购买了买了拖拉机、收割机。
“吃了五谷想六谷。”率先解决温饱问题的新潮九队“当家人”巴一恺又着手谋划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他带领群众自办窑厂、烧砖建房,没有砖头自己烧,没有木工瓦匠自己学,很快,组里涌现出一批制坯烧砖、瓦匠木工等能工巧匠,昼夜奋战,建成了苏北首家集体农庄,让农户免费居住。不仅如此,全组村民还率先用上了照明电、率先吃上了自来水,率先用沼气生火做饭。“不像别的村组是一家一户自己盖房子,我们的老房子是集体出资出力兴建的,不仅齐整美观,而且质量很好,都是自己烧制的青砖青瓦,现在都能居住。”谈起新潮村原九队的居住环境,许多村民倍感自豪和骄傲,也万分感激引领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巴一恺。
更令人惊叹的是精神文化生活让新潮村里涌“新潮”。在新潮村原九队北侧,至今还保留着几栋颇有“民国风”的青砖楼房。当地居民说,这些楼房原来是作为村里的公共浴室、剧场、食堂使用,同样由当年村民一砖一瓦集体兴建。“那个年代苏北偏僻农村里竟然有这样的小洋楼,可以说是相当气派,不到城里就能去剧场看电影,确实很‘新潮’。”许多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看到这里整齐划一、整洁如新的老式居民“小区”,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和羡慕,对那个艰难时代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表示由衷的敬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