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5年03月25日

我在吉水吃“朝里肉”

阅读量:337

人在旅途

□陈允标

今年春节期间,尽管家里准备了鲜肉、卤肉、咸肉等各种肉类,但不管吃哪种肉,总感觉索然无味,倒不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肉吃多了,而是我有种特别的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满目的肉类食品,让我想起了远在江西吉水的亲人,想起了前年那次在吉水陈家祠吃“朝里肉”的场景。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因赣江与恩江合行洲渚间,形若吉字而得名,自隋朝建县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地处江西省腹部,赣江中游的吉水县与我本没有任何关联,直到四年前,才听父辈们说,我的祖籍就在吉水县的阜田镇陈家村。自此,我便有了去吉水寻根的愿望。

前年秋,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随盐阜陈氏宗亲团队踏上了吉水的“寻根之旅”。经过一天的颠簸,虽然有点劳累,但每个人都按捺不住兴奋。下了大巴,一眼就看到了“陈诚故里欢迎您”的牌楼,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终于回家啦!在陈家村,我走遍了村头巷尾,拜访了居住在村里的长辈,与许多亲人们聊陈家的历史变迁,乡村习俗等话题。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对我们整个家族的发展历史,乡村习俗等有了初步了解。

十分幸运的是,在陈家村,我被邀参加了盛大的敬天祭祖仪式,不仅喝上了椒茶,还吃上了吉安市非遗大餐“朝里肉”。在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吉水吃“朝里肉”习俗,要从明代说起。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永乐年间,是我们的开基祖、外交家陈诚,肩负朝廷使命五出西域,重建安定卫,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推行“一视而无间”的外交策略,促进了西域与明朝的友好关系,增强了西域诸国对明朝的认同和纳贡,使丝绸古道上,再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永乐皇帝龙颜大悦,赞曰:子鲁功勋卓越,并赐西域各国觐见的贡品给陈诚和他的家人享用。其中就有肉、茶、胡椒、胡萝卜干等食物。陈诚不负皇恩,不忘远在家乡吉水的老母亲和族人,带回了部分赏品给族人品尝。后来,我们陈氏子孙为纪念忠君报国、功勋卓越的开基祖陈诚,就有了世代沿袭吃“朝里肉”的习俗,每年轮流由“茶头”牵头操办各项事宜。“茶头”,只能由家中老二担任,这是由于陈诚当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而陈诚与长兄陈威同朝为官,为让陈诚安心报效国家,陈威毅然辞官回家侍母。为感恩老大,陈诚由此定下了每年由家中老二当“茶头”的家规。

说起“朝里肉”,其实就是水煮的五花肉。做法也很简单:先将敬天的整刀猪肉用清水煮开后,切成一寸大小的薄片,再用竹签每五片穿成一串,上锅蒸熟。五片一串蕴含古代陈氏宗族五服制,寓意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丰富贵长久。吃朝里肉时,大家都集中在村中的祠堂里,祈祷祖先庇佑全村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子嗣平安。

那天,外面下着毛毛细雨,我和来自盐阜地区的陈氏宗亲在祠堂里一字排开,聆听着长辈们介绍着陈氏家族的发展历史,祭拜先祖后,便进入到吃“朝里肉”环节。当我拿起一串“朝里肉”时,内心激动万分,手也不听使唤地颤抖起来。当听到司仪说,吃“朝里肉”时,我试了几次才将肉放到嘴里。

“朝里肉”里没有放任何的调料,但吃在嘴里却清味四溢,心里美不胜收。我看了看身边的人,感觉大家都和我一样,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我想,这或许就是家的味道,又或许,此时此刻,“回家”的意义,已远远大于肉的味道。

虽然,寻根之旅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但每逢过年过节,我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远在吉水的亲人,想起在吉水,与族亲们一起分享“朝里肉”的时刻,那个画面,已经在我的心中,定格成了永恒。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