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海之滨奏响“蓝绿交响曲”
——我县扎实推进沿海开发与保护掠影
本报记者 杨兰玲
临港产业、能源产业、海洋渔业、未来产业四大产业集群加速隆起;“一带引领、两港驱动、多点协同”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型;长三角首家全绿电低零碳示范区落户于此……顺着射阳蜿蜒海岸线一路前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业态让人惊喜。
“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是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海洋开发与保护,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这不仅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二元辩证法,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行至“十四五”收官之年,向来敢闯敢拼、勇当先锋的射阳人,如何做好沿海开发与保护这篇文章?透过射阳“蓝绿交织”的滨海画卷可窥一二。
场景一:港产联动,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
暖春将至,射阳沿海滩涂上,一座座风电机组如长龙列阵,气势非凡。不远处,远景能源、中车时代新材、长风海工等近30家龙头企业聚“链”成群、蓬勃发展。这里是射阳“向海图强”的主战场,也是“逐绿而兴”的主阵地。
“从2019年全县新能源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到如今朝着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目标迈进,全县风电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实现了链条更全、技术更新、能级更高三大跨越。”
——链条更全意味着产业生态圈的加速形成。从叶片、塔筒等关键部件到智慧运维平台、检测认证机构,产业要素加速集聚,“研发在射阳、制造在射阳、服务在射阳”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技术更新标志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从大兆瓦风机轴承、碳纤维叶片等“卡脖子”技术相继攻克,到全球首台20兆瓦漂浮式风电机组、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风机等惊艳亮相,自主创新赋能“射阳制造”从“跟跑”变“领跑”。
——能级更高彰显了在全球能源舞台的崭新地位。从大型海上风电项目的成功实施,到全球合作伙伴网络的广泛建立,射阳风电产业正稳步扬帆,驶向成为世界风电产业新高地的壮阔航程。
风力发电设备体积庞大,对运输环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作为紧邻射阳风电产业园的物流港口,盐城港射阳港区顺势而为,打造了万吨级、3.5万吨级大件专用码头。“风电产业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这与我们集团发展绿色运输的理念不谋而合。”盐城港射阳港区相关负责人说,针对风电设备运输的特殊需求,港区提供了从叶片进场、落场、装卸指挥到船舶进出港等全流程、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绿能涌动、优势叠加,随着绿色集群欣欣向荣,一场更为深刻的绿色革命在这里铺展。
“凭借多年来在风电装备行业的领先优势和技术沉淀,我们以建设长三角首个全绿电零碳示范园区为目标,积极推进‘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三大任务。”据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县已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市级地标,为全国沿海地区的绿色开发提供了参考性路径。
场景二:绿智赋能,重塑海洋渔业价值链
春信至,浪潮涌,黄海之滨又迎来一年好“丰”景。黄沙港畔、千帆林立,开海归来鱼满舱;起鱼收网、“生态”护航,万顷塘口风光好……
从曾经传统的“靠天吃饭”,到如今智慧化捕捞、生态化养殖的华丽转身,自2020年至2024年,全县海洋渔业产值连年攀升,绿色转型正重塑百年渔港的基因。
嬗变,起始于观念转变!潮涨潮落之间,射阳人不再急于下网,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海洋资源永续生长。实行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开展苗种增殖放流活动,加强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一系列生态工程为海域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筑起坚实屏障。
智能制冰厂的节能曲线,岸基加油点的碳排放数据,“一卡通”系统节省的30%渔船能耗……作为全国首座全自动化渔业码头,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二期)码头已成为沿海经济带的绿色地标。展望“十四五”末,这里将实现泊船2000艘,为射阳海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射阳在书写“蓝绿”文章的笔触中尽显千姿百态。在射阳港3.5万亩沿海生态育苗基地内,成群连片的规模化养殖池星罗棋布。在这里,每一粒蟹卵的孵化都遵循生态法则,每一方养殖池都装有智慧大脑,这种“从基因开始的生态养殖”,让射阳蟹苗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我们配备‘四池三坝’尾水处理系统,让尾水经过水生植物的降解完成净化。”在盐碱地生态渔业基地,负责人自豪地介绍着基地的标准化池塘、水产品检测中心等功能区,以及构建的25个淡水水产业健康养殖技术企业标准体系。通过这种循环经济模式,10万亩水面产出的不仅是8万吨水产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
“我们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海洋渔业智慧化、生态化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射阳的‘渔’文章越写越精彩。”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场景三:海陆统筹,激活生态价值转化引擎
春风拂过百里滩涂,盐蒿与芦苇在潮汐韵律中摇曳生姿。射阳107.8公里海岸线上,生态修复工程车正将昔日的互花米草入侵区改造成立体生态屏障。通过系统性治理,这场海陆统筹的绿色实践正重塑着黄海之滨的生态格局。
2024年完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890公顷、退渔还湿305公顷、海岸线修复16.9公里;空气优良率保持全省前列;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的持续推进,更是湿地碳汇交易、蓝碳经济等创新机制的实践成果。
在射阳生态环境保护联勤工作站的电子大屏上,23个水质监测浮标正将实时数据汇成蓝色脉络,这是全市首家集环境执法、生态修复、应急响应于一体的“生态哨所”。工作人员轻点触屏,无人机巡航画面中,滩涂湿地与风电场构成的生态拼图尽收眼底。
如今,射阳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生态修复,而是以“生态+文旅”的巧思重构海岸线价值。在日月岛康养旅游度假区,光伏步道与苍翠林海交织成零碳能源景观带,智慧导览系统实时显示着园区碳足迹数据——这里去年捧回长三角首个“零碳景区”认证。不远处的黄沙港畔,“渔家歌谣”民宿群落里,游客正伴着海浪声体验织网技艺,这座以“渔歌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等级旅游民宿,正以渔旅融合的低碳经济模式,讲述着现代渔村的绿色新生。
海风送来渔港汽笛声,滩涂上的碱蓬草正将生态修复的成果晕染成片片绯红。“我们正以‘百里廊道’为轴,串联湿地碳汇交易、零碳旅游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大创新机制,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
潮起黄海千帆竞,绿满射阳万象新。潮汐进退间,一幅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的现代化海滨画卷,正在黄海之滨徐徐舒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