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要闻
2025年03月18日

钱朝阳:黄海之滨的“稻路守护者”

阅读量:413

本报通讯员 夏正军 记者 施露

清晨的射阳芯谷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万亩稻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推广研究员钱朝阳手持平板电脑,无人机传回的遥感数据正实时显示着水稻长势。“这片田块氮肥吸收率偏低,建议今天启动追肥程序。”随着他的指令下达,智慧田管系统自动生成施肥方案,精准推送到农户手机——这是钱朝阳团队用数字技术守护“大国粮仓”的日常缩影。

盐碱滩涂上的“绿色突围”

1989年,刚从徐州农业学校毕业的钱朝阳,主动请缨到射阳最偏远的鲍墩乡农技站。面对“种地三年不够半年粮”的盐碱地困境,他带着铁锹、量杯和笔记本,在30万亩“白茫茫”的滩涂上扎下根。经过上万次土壤检测,他创新提出“全水系引淡洗盐+耐盐品种优选+有机肥增施”三位一体改良模式。

“当时农民都说我是‘书呆子做梦’,可当第一季改良田亩产突破800斤时,78岁的陈大爷捧着稻谷直抹眼泪。”钱朝阳回忆道。如今,他主导改良的百万亩盐碱地已成为“吨粮田”,支撑射阳大米三次斩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区域品牌价值达245亿元。

从“联耕联种”到“数字粮仓”

2013年,我县首创的“联耕联种”模式打破田埂限制,实现“集碎为整、一户一田”。作为技术总设计者,钱朝阳在黄沙港镇试点时,曾连续3个月吃住在田头。“过去巴掌田农机转不开身,现在万亩连片全程机械化,效率提升5倍不止。”2022年,该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68.5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3亿斤。

在数字农业浪潮中,62岁的钱朝阳戴上AR眼镜,带领团队建成10万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基地。通过恒温增氧催芽、暗化处理等新技术,秧苗成活率从75%跃升至98%。“过去‘看天播种’,现在手机扫码就能获取地块专属方案。”他开发的“农技云课堂”小程序,每年推送2.3万条精准指令,技术覆盖全县98%农户。

田埂上的“共富密码”

在四明镇“党员示范田”里,钱朝阳正给青年农技员讲解水稻精准施氮公式。“氮肥用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肥料利用率,这套算法能让亩均化肥减30%。”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学院特聘教授,他设计的“技术入股+保底收购”机制,已在10个万亩基地推广,带动2.6万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的“稻渔共生”示范区,则是他探索三产融合的新战场。通过“智能养殖工船+生态稻田”模式,亩均综合收益突破万元,助推渔港经济区年产值达50亿元。“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成为‘聚宝盆’。”钱朝阳说。

永不褪色的“三农初心”

36年间,钱朝阳骑行28万公里,跑遍238个村组,被农民亲切称为“田埂教授”。2025年初,临近退休的他牵头申报“智慧粮仓数字化改造”省级重点项目,并启动“盐碱地碳汇提升”课题研究。

夕阳西下,射阳河生态廊道的稻田泛起金浪。钱朝阳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身后是他参与规划的“智慧粮仓+零碳乡村”新蓝图——那里,北斗导航的无人收割机正列队待发,准备书写黄海粮仓的新传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