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3月17日

我县荣膺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第一县

阅读量:305

本报讯(记者 张学法)春回大地,乍暖还寒。射阳大地的田野里,绿油油的麦苗正拔节生长,这是给麦子施肥的好时机。以往,农户们得拿着肥料袋,在田埂间忙碌奔波,施肥效率低不说,人还累得够呛。但如今的场景却大不一样,一大早,天空中传来 “嗡嗡” 声响,农用无人机从农田边陆续起飞,飞向广袤麦田。只见无人机下方喷口开启,肥料呈细密雾状均匀洒落,精准覆盖着每一寸土地。

“3月初,天气报告有雨,是麦子施肥绝佳时机,我县出动了1000多架农用无人机,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全县120万亩大小麦全部施肥一遍。”日前,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科负责人陈旭东告诉记者。据估算,要是靠人工施肥,120万亩地得1万人次干6天才能完成。

近年来,我县凭借在农业领域大规模应用无人机,成功成为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第一县,为农耕生产带来革命性变革,开启智慧农业新篇章。

在我县广阔的农田里,无人机已然成为农民的得力“助手”。走进四明镇的芯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数架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来回穿梭。基地负责人张魁介绍道:“以前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效果还差,人在田间劳作,还容易接触到农药,不安全。现在用无人机植保,一架无人机一天能作业上千亩地,速度快不说,通过智能系统还能精准控制农药喷洒量,既节省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有了无人机助力,基地粮食单产提高了11%,化肥使用量减少10%~15%,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县为民机械化插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盐城鹏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鹏,对无人机也是称赞有加。去年,合作社托管流转种植了15000亩小麦,今年3月初,正值小麦生长关键期,却碰上三个半月没有有效降雨。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徐鹏只能干着急,人工施肥耗时费力,还很难做到全面覆盖。3月3日天降大雨,他马上用自备的8台无人机施肥。无人机迅速升空,按照预设路线,有条不紊地开展施肥作业。“这些无人机太给力了,两天就把15000亩地都施完肥了,要是靠人工,根本没法完成。” 徐鹏笑着说。

除了植保,无人机在农田测绘、播种等环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四明镇的一处农田里,技术人员正操作无人机对农田进行测绘。无人机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快速获取农田的地形、土壤湿度等数据,并实时传输到后台。农业专家依据这些数据,为农户制定精准的种植方案。

据县农业农村局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农用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千架大关,涵盖植保无人机、播种无人机、施肥无人机等多个类型,广泛应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从种植、管理到收获的各个环节。这些无人机不仅数量多,性能也十分先进,能精准高效完成各类农事作业,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我县能成为全国农用无人机保有量第一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购买无人机的农户和农业企业给予补贴,降低使用成本。同时,积极组织无人机操作培训,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无人机飞手,为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如今,“会飞的新农具”已成为我县田间地头的新风景。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无人机不仅改变了传统农耕方式,更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5G、AI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射阳大地正孕育着更多可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