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5年03月15日

我帮母亲寻“聊伴”

阅读量:640

张建忠

母亲年近八旬,九年前父亲离世后,她便独自住在乡下老房子里,我们兄妹四人多次劝她进城同住,可她舍不得这片养育她的土地,也放不下相伴大半辈子的左邻右舍。

母亲心中满是回忆和不舍,她常说“这房子虽旧,却见证了咱们家的喜怒哀乐;门口的老槐树是你父亲亲手种下的;门前这条泥泞小路走了几十年,如今终于造成了水泥路……”

母亲习惯性地喜欢和邻居们唠嗑,老姐妹几人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或是聊庄稼的长势与收成,或是分享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等等,看似拉家长里短,但这种简单平凡的日子让她们的晩年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在老家,母亲有几位“闺蜜”。东边的张正英奶奶八十多岁了,精神挺好,性格开朗,她们做了六十多年邻居,感情特别深,每次见面,都能聊上大半天。大婶钱金英,比母亲小七八岁但很合得来的二婶朱书芳,还有三中沟北的仇建英老人,西边的吴晓霞、印玉芳等长辈,都是母亲每天见到的邻居。母亲说起这些朋友,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一次,我回家碰到张正英奶奶来串门。两位老人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聊天,阳光洒在她们脸上,照着那一道道岁月留下的皱纹,她们轻声细语,满是温情。听着她们的对话,我心里暖暖的,那一刻我懂了,唠嗑对母亲来说不只是打发时间,更是心灵的安慰。

随着年纪增大,母亲行动越来越不方便,走路摇摇晃晃的。春节前她还摔了一跤,所幸无大碍。我把她接到县城家中后,她人生地不熟,加之她摔跤不久我们不让她独自出门,她觉得心里闷得慌。我便萌生帮她找“聊伴”的想法,让她在城里和乡下一样,都有能倾诉的人。

和我同一个小区的周奶奶比母亲大一岁,满头白发,和老伴从农村来城里生活。两人第一次见面有点拘谨,但很快就因为共同话题聊开了,从家乡的风俗说到子女教育,越聊越投缘,周奶奶还带母亲去小区健身场所散步、荡秋千。母亲说:“周奶奶真好,就像亲姐妹一样。”我又联系了楼上的唐奶奶,她从乡下来县城照顾孙子和外孙上学。只要知道我母亲进城了,她一有空就来和母亲唠嗑,说说家乡的新变化。

在帮母亲找“聊伴”的过程中,我也很感动。有天晚上下班回家,看到母亲和周奶奶、唐奶奶在客厅促膝长谈。她们聊家庭话题,认真倾听,不时点头。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有钱有地位,而是有真心相待的朋友。

有人说“孝顺孝顺,顺就是孝”,确实,孝顺不只是给父母物质上的保障,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现在,母亲的生活丰富多了,在乡下和城里都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这些“聊伴”是她的伙伴,更是她生活的支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