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3月15日

人民满意背后的三重“密码”:解码射阳行政审批改革样本

阅读量:558

本报通讯员 董素印 记者 李凤启

2022年8月,原射阳县行政审批局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改革后的县数据局又获得政务服务博览会“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创新优秀案例单位”、全国“数据要素×政务改革”典型案例单位、政务服务软实力“高效办成一件事”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模式创新开拓者奖”等多项“国”字号殊荣,全国来访者络绎不绝。这个看似普通的县级政务服务机构,何以把“为人民服务”做到了让“人民满意”的高度?

在“人民满意”的至高荣誉背后,是县数据局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蜕变:在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三年夺魁,企业开办速度刷新全国纪录,项目审批周期压缩幅度领跑全省。深入剖析这个改革样本,其“成功密码”并非神秘的高深算法,而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可触摸的政务服务温度。

县数据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江苏省率先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该局将26个部门的186项审批事项进行整合,全部集中到县市民中心办理,综合窗口覆盖率超过90%。通过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群众“多头跑”到“一张网全程办”的转变,打造了“审批时间最短、上报材料最少、审批流程最简、审批收费最低、审批服务最优”的“五最”审批服务品牌。

企业开办“1110”标准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精神。最初提出“1窗口受理、1环节审批、1小时办结、0费用服务”的目标时,内部争论激烈。项目团队通过分析上百个案例,发现重复提交材料占比高达63%。最终,他们借助证照库共享、智能填表等技术手段,成功将原本需要两个工作日完成的企业开办事项变为即办件。此外,全省首创的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实现了多部门联动,创造了“多证齐发”的全省纪录。仅2024年,就有18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刷新了历年纪录。

在县市民中心,数字化服务品牌“数字小阳”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融合了“苏服办”射阳旗舰店、数字政务地图、线上视频帮代办以及“盐之e政务”“农商·苏服办”等自助终端便民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网站、移动端、自助终端和办事窗口的“四端通办”。

县数据局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惠民服务体系,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到95%以上。对于法定程序没有要求必须见面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六类行政权力事项认领率为93.6%,许可时限压缩率达96%,网上不见面率更是达到了100%。为了消除“数字鸿沟”,还推出了语音导航系统和远程帮办服务,确保智能化服务覆盖到每一个群体。

“政务超脑”系统是我县智慧政务的核心。该系统汇集了全县238个数据源,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审批模型。企业登记智能审核准确率达到98.7%,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了“无感智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得以实现。

“把办事群众当家人”是我县政务服务的核心理念,并转化为了可量化的服务标准。办结时间精确到分钟计算,午间值班实行“需求响应制”“办不成事”窗口真正实现零投诉。去年,我县完成了《企业开办“一件事”服务规范》《工程建设项目“五联”审批服务规范》两个盐城市地方标准的编制发布工作,进一步优化了政务服务。

“换位体验”活动让审批人员深刻理解了群众的需求。每年,审批人员都要以办事群众的身份全程体验3个事项,这种角色转换带来的认知转变,比任何制度约束都更有效。

在全县政务服务体系的基层,327名“红色代办员”活跃在田间地头、渔船码头和项目施工现场。他们带着移动审批终端,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上门服务,每年解决特殊需求1200余件,诠释了“人民满意”的真正内涵。

我县行政审批改革的实践表明,政务服务创新的本质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型。当技术应用回归服务本质,当流程再造紧扣群众需求,当每个公务人员都成为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人民满意”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这个全国政务服务系统的改革样本,正在书写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个第一,而在于证明:只要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政务服务就能不断突破创新,达到新的高度。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