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守非洲三十四载的“中国神农”
——中赞友谊农场在非洲大地书写农业合作华章
本报通讯员 邱玲娜 记者 李凤启
3月9日,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西20公里处的中赞友谊农场蓝天澄澈、纤云不染,微风习习下,6750亩大豆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粒粒收获的希望正在长成。
1990年,中国农垦集团与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共同投资经营中赞友谊农场。作为中国农垦在境外投资设立的第一个农业项目、江苏农垦对外合作成功的最早案例,中赞友谊农场成立34年来始终坚守在非洲大地,以农场播种友谊,较好地履行了农垦对外合作排头兵使命,展示农垦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了力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本地临工300多名、资产总额达千万美元的现代化农场,成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外合作海外农业的标杆企业,展现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坚定步伐和深厚实力,被赞比亚农业部列为现代农业样板参观单位之一,被当地民众亲切称为“中国神农”。
智能农机播撒抗旱保产“及时雨”
赞比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分为雨季、冷季、热季三个季节,雨季通常从11月中旬持续到次年4月。然而2023年12月大豆播种期却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当月上旬35度以上超过一周,且降水较往年延迟,全年降水量仅400毫米,较正常年份少了300毫米。2024年再遇极端干旱炎热少雨天气,2月份仅下了两场雨。2月29日,赞比亚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宣布,该国正在经历的干旱为“国家灾难与紧急情况”。下半年高温干旱加剧,加之电力供应短缺,这对该国农业、水资源和能源供应等造成严重影响。
此时,正是友谊农场大豆结荚鼓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和需水量均达到高峰。极端天气导致水资源匮乏,中赞友谊农场想方设法保障大豆用水需求。“干旱情况下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我们新钻了6口深水井,在8台圆形自走式灌溉系统的加持下,水雾均匀喷洒,及时给大豆输上了‘救命水’。”友谊农场场长洪大松说。友谊农场总面积10005亩,目前可种植面积6750亩,其中喷灌覆盖面积达6300亩。洪大松介绍,新开发的450亩边角旱地,主要靠人工搬管子,以轻灌、勤灌方式有效缓解了旱情。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除灌溉设备外,中赞友谊农场还拥有先进的播种设备、拖拉机、收割机及精准的农药化肥喷洒设备等,生产过程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科技引领和机械化作业的运营模式,使得中赞友谊农场在赞比亚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列,推动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精细管理解锁农业“增收密码”
与先进农业技术相适应的是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中赞友谊农场根据赞比亚气候特点,结合当地将小麦和黄豆作为重要粮食和油料、饲料作物的市场导向,灵活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精准选择优良品种,以小麦和黄豆种植为主、青玉米为辅,根据季节特点,旱季依靠人工浇灌主要种植小麦,雨季自然浇灌种植玉米和黄豆。洪大松介绍,当前虽遇季度干旱,但通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农场大豆田里植株齐整挺拔、总体长势良好。
绿缎铺染般的沃野里,圆形喷灌机走过后,4台大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便紧跟其后,对大豆喷施茎叶除草剂,30米外,两名当地技术员一丝不苟地查看喷药情况。“前期的降水、高温导致恶性杂草生长迅速,杂草不仅会与大豆争夺养分和水分,还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采收效率。眼下已经进入田间除草的关键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植保机,根据地块草量做不同剂量配比,通过打封闭和茎叶化除方式进行控制。离收获还有1个多月,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掉以轻心。”友谊农场副场长张长忠说道。
在存储库房,工头亚历克斯正带着两名当地工友进行砌墙作业,原来的敞开式储存库房被封闭式库房所代替,确保了粮食储存安全。中赞友谊农场坚持严抓细管,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加强对生产资料从采购入库到田间耗用的全过程监控、提高工时效率合理用工、有效简化机械作业程序、实施封闭式储存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实现节本降耗。每年粮食销售时,以赊销方式同购买方洽谈,粮食销售价格均比当地市场价高出约15%,经济效益明显。该农场还将尝试延伸产业链,走深加工道路,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自1990年由中国农垦与江苏农垦新洋农场共同投资约200万元以来,中赞友谊农场累计实现纯利润800多万美元,向股东分红400多万美元。小麦年产量稳定在2000吨左右,黄豆年产量也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达到800吨。
“授之以渔”赢得大国担当好口碑
境外企业要想长足发展,需要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在友谊农场农机库房,技术员皮特和同事正在对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全面“体检”,为即将到来的大豆收割和小麦播种做足准备。皮特来农场工作20年了,在农场的“授之以渔”下,已经从原来的农机“门外汉”修炼成“土专家”,并带出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中赞友谊农场将“以先进企业的经营成果惠及每一个职工家庭”列入企业文化内容,把当地工人分为农业生产、农机作业、设备维修、安全保卫等专业组,组织中方专家和管理人员对他们定期业务培训。现如今,近半数农场职工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农机维护、操作技能及管理经验,成为农场的技术骨干,一些人还有了自己的农场,实现了发家致富。
友谊农场还不断提高职工待遇,不仅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宿舍、完善水电等生活设施,职工子女上大学农场也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助,还将农场边角地分给他们免费耕种,使90%的农场职工拥有面积约为18亩的家庭种植区,用这些土地种植的玉米、南瓜、红薯等,不光能满足职工家庭一年的粮食需求,还能对外销售解决日常开支。正在田里拔草的秋玛是农场的“老司机”,有着30年工龄,由于边角地农机进不去,秋玛便带着妻子加入人工拔草队伍,一天下来,人均能挣40克瓦查。秋玛说自己来农场上班,已经得到了一定补助,现在妻子也来干活,就业问题解决了,家里条件更好了。据张长忠介绍,他来农场15年,当地工友的工资随着农场效益节节攀升,至目前足足翻了4倍。
三十四载耕耘路,中赞友谊农场通过农业合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赞两国交往的桥梁作用。中赞友谊农场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奋斗史,更是一段中赞两国友好交往的佳话。
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不仅见证了中国和赞比亚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活力。未来,中赞友谊农场将继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为实现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