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镇
“书摊漂流”搭建全民阅读新桥梁
本报讯(记者 李雯雯 通讯员 朱丽娟)为重燃人们对阅读的热情,临海镇以“书摊漂流”为着力点,匠心打造“流动的图书馆”,以“流动书摊+积分激励+社群共创”的多元创新模式,为“书香射阳”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力量。
书卷流动:从“沉睡”到“共享”
“如今,大家盯着手机,交流都变少了,像这样的老版书籍更是很难再有机会翻看。”日前,在临海镇同胜社区的书摊前,一位读者手捧一本泛黄的《三国演义》感叹起来。
为有效破解乡村长期存在的“借书难、读书少”难题,临海镇大胆创新,推出“书摊漂流”模式。满载各类书籍的流动书摊穿梭巡回于集市、农资门市、小卖部以及超市等人流量密集场所,为全镇20个村(社区)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服务,内容涵盖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科技普及、文学艺术以及少儿读物等诸多领域。
每一本漂流的书籍中都夹藏着读者亲手书写的感悟书签。年轻妈妈汪洪艳在交换得来的育儿书籍里发现了一张写着“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胜过千言万语”的纸条。她难掩兴奋,对志愿者说:“这些书签就像是一封封来自陌生人的信件,让我深深感受到阅读所蕴含的温暖。”这些小小的书签上既有农民朋友记录的农技心得,也有家长们分享的亲子教育感悟,甚至还有耄耋老人精心抄录的诗词佳句。
居民们不仅可以在书摊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还可以将自己珍藏的书籍贡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书籍的循环利用,还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让阅读成为一种社区文化。
临海镇双洋社区宣传文化管理员王倩倩表示:“我们借助书籍的流动,成功打破了空间上的隔阂,让那些长久‘沉睡’在角落里的图书,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书摊每月更换一个地点,居民能够免费借阅一个月,还能踊跃参与“以书换书”活动。在双洋社区,农技书籍《三麦种植技术》深受欢迎,被借阅23次,书中夹带的施肥技巧笔记帮助多个农户实现亩产增收。
积分赋能:阅读与生活的双向激励
“只要坚持打卡,积分就能兑换生活用品,这无疑是对大家阅读热情的一种有力鼓励。”临海镇八大家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金雅雯介绍道。
临海镇精心创建的积分体系把借阅、捐赠、志愿服务等行为,巧妙转化为可量化的激励措施:借阅一本图书可积1分,参与读书会能积3分,捐赠书籍则可积5分,而这些积分能够兑换大豆油、儿童玩具、生活日用品等各类实用物品。这一创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市民刘巧云通过积极借阅书籍、踊跃参与读书会打卡等活动,半年时间累计积分达到65分,不仅用积分兑换了孩子心仪的拼图玩具,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全家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以前总抱怨没时间陪伴孩子,现在每天晚上一起读书,孩子连手机都不怎么看了!” 她满是感慨地说。
积分制度的推行还催生出了活跃的“阅读社群”。在双洋社区,村民们自发组建“图书互助小组”,定期相互交换种植技术书籍;在八大家社区,志愿者们成立“邻里书友会”,成功举办露天读书沙龙;市、县“全民阅读推广人”张同祥作为书屋的常客,长期举办阅读分享会,为居民们深入剖析经典作品,引领大家步入更深层次的阅读天地。
文化深耕:从书页到心灵的共鸣
临海镇积极推动阅读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红色教育实境课堂上,“深悟党史 勇担使命”主题宣讲活动让居民们从字里行间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在敬老院里,志愿者们饱含深情地为孤寡老人朗读养生书籍,用温暖的声音传递着关怀与爱心;在综合文化站,“悦”读临海“跃”思30分活动,将名著阅读与知识竞赛巧妙结合,让孩子们在趣味十足的答题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为了让阅读与生活更紧密相连,临海镇与巧匠携手,以非遗农民画和剪纸技艺为核心,刻画出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书签;临海镇文艺团队将《黄海前哨》改成情景剧演出,在广场接连上演多场,场场座无虚席;以“书香浸烽火”为主题,推出红色阅读教育主题打卡线路,串联临海镇的烽火岁月,如阿英在华成、钱毅革命足迹等,让红色教育从历史书页跃入现实生活。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