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树培:岁月不改英雄本色
本报通讯员 董素印
与临海镇双洋社区抗美援朝老兵夏树培的短暂交流中,令90高龄老人家最兴奋的往事,莫过于当年在首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上,他接受了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并作为全国民兵模范代表,从周恩来总理手中接过毛主席赠授的一支半自动步枪。70年代,这支半自动步枪,被省军区军事博物馆收藏。
追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夏树培老人心中那团信念之火依然熊熊燃烧,兴奋之情依然难以抑制。
1957年,夏树培以赴朝作战老兵的身份退伍,回到家乡双洋大队担任大队民兵营长。1960年4月下旬,26岁的他经过层层推荐选拔,获得首届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参会资格,并受邀赴首都参会。这天,夏树培同与会代表一起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会上,国防部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模范民兵每人授予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枪支;主席赠送的这支枪上刻有一个楷体“赠”字。除了步枪以外,还有十发子弹、奖章、一支金星笔、一套纪念册、一套衣服和现金;五角星形状的纪念章背面刻有“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及“1960”字样。“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时候,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从总理手中接过这支枪,我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十分珍惜,爱不释手,从此,这支枪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时隔60多年,夏树培对当时的赠枪情景清晰记得,依然十分激动。夏树培说,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结束不久,毛主席就发表了著名诗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伟大领袖对民兵工作的极度重视和关怀使夏树培立志一辈子扎根基层,干好民兵工作。
这份殊荣的背后,是对夏树培在朝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再次嘉奖。
1952年2月,18岁的夏树培参军入伍,正是抗美援朝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应征入伍后集训不足4个月的他就和战友们一起打点行装,跨过鸭绿江,积极投身到抗美援朝战场。“那时我只有一米六五的个头,部队首长让我干通讯员。”就这样,夏树培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传递着一个个至关重要的作战命令和军事情报。在坑道作战期间,“小个头”的夏树培扛起沉重的大锤子修筑坑道,双手常常被磨得鲜血直流,从不叫苦退缩。夏树培说,1955年6月12日这一天与主席赠枪一样,也是令他终生难忘的另一件大喜事:在朝鲜战场坑道指挥所里,他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工作更加积极,参战更勇敢,还当上了班长,荣立了三等功。
“千里黄海千里营,百万子弟百万兵,军民联防铸长城,勇擒敌特传威名……”每年,参加县专武干部和民兵干部集训的队员们都会学唱这首《黄海第一哨》歌曲,重温军民活捉匪特的故事,唱响新时代责任担当的主旋律。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记录了时任双洋大队民兵营长夏树培的英勇事迹。夏树培坚定地告诉笔者:“主席赠枪,不仅仅是对我的嘉奖,更重要的是鼓励我再接再厉,干好民兵工作。多年来,他牢记主席的重托和期望,以积极实践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初心和使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