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梦乡村振兴路
——记省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洋马镇贺东村党总支书记徐金生
本报记者 李凤启 通讯员 李涵 冯小雨
在“中国药材之乡”——洋马镇贺东村,提起党总支书记徐金生,村民们总会露出会心的笑容。这位扎根基层二十余年的村干部,不仅是省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更是一位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守护者”。他以产业兴村、以法治护民、以真情服务,让曾经的“双弱”后进村实现蜕变,成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北药材种植专业村,用行动诠释了“让农民群众得实惠,绘好良池美田新画卷,让自己有个好回忆”的初心誓言。
2016年,徐金生调任贺东村时,面对的是党组织涣散、集体负债沉重、贫困人口众多的困境。他深知“强村富民,支部是堡垒”,率先推行“逢三进户、逢十议事”制度,每周三入户走访,每月十日集中议事,化解积存矛盾,拉近党群距离。通过建立“党建群”“走访群”等线上平台,连老党员也被调动起来,形成“党员网格化帮扶”模式,将143户低收入家庭纳入42个党员网格,实现“户户有帮扶”。
在徐金生的带领下,贺东村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康居工程让60户村民住进“小洋楼”,曾经的负债村摇身变为“小富翁村”。他常说:“既然在村支书岗位上,就要做些事情,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自己有个回忆。”
贺东村素有种植药用菊花的传统,但长期以来规模小、效益低。徐金生敏锐抓住“鹤乡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契机,累计投入600万元成立林木合作社,年分红11.3万元;引导种植户优化品种,发展700多种观赏菊,打造“村在花中、花在村中”的生态景观。如今,全村13家加工企业开设网店,花茶品类达15类100余种,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徐金生更注重产业链延伸,推动村企联姻。2019年,他与省人大代表周小元合作,引入宏达针织有限公司,为土地流转后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培训60多名妇女成为产业工人,开辟“家门口致富”新路径。2023年,贺东村依托菊花大数据中心,成功试验全国首台菊花采摘机,并举办长三角菊花产业论坛,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年接待游客量创新高。
农村道路曾是徐金生心中的“石头”。2018年当选省人大代表后,他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的建议》,直击道路养护难、资金缺口大、超载车损路等问题。该建议被评为2019年省优秀代表建议,推动江苏省出台《农村公路条例》,省级财政每年拨付5.6亿元用于养护,盐城市配套7188万元,彻底解决资金难题。
如今,贺东村道路拓宽至6米,新建桥梁7座、水泥道4.6公里,45家养殖户完成无害化整治,村域19平方公里实现全天候保洁,“道路洁、水面净、满目绿、空气清”成为贺东新名片。
作为镇政法委员,徐金生深谙法治是乡村稳定的基石。他积极推动射阳法院“诉源治理”机制,联合15个部门制定“五位一体”纠纷化解方案,通过诉前调解减少诉讼案件,减轻镇村信访压力。针对菊花产业的土地流转纠纷,他协调法庭提出司法建议,化解多起矛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2020年,他组建“菊乡百姓名嘴”宣讲队,以田间地头微宣讲、乘凉晚会小品等形式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揭露养老诈骗、网络骗局,守护村民“钱袋子”。村民王俊赞叹:“徐书记的宣讲接地气,句句说到心坎上!”
徐金生深知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2024年,他主导编撰的《贺东村志》通过终审,14万字记录村庄历史沿革、药材经济、生态景观,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载体。他推动建设村史馆、长者食堂,打造综合能源零碳管理平台,将美丽庭院与菊花元素融合,让传统村落焕发现代生机。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法治建设,徐金生始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扎根基层。他常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九年前,徐金生带着一头乌黑的浓发扎根贺东村,近十年光阴流转,现在已是满头白发,而如今的贺东村,菊海如潮、路网如织、民风淳朴,而徐金生依然奔走于田埂巷陌,在丛中笑看百姓安康。他用二十载春秋,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更绘就了一幅“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