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鹤乡公益的“擎灯人”
——记县助残志愿者联合会会长董标
本报记者 刘珊
在黄海之滨的射阳大地上,有一位以脚步丈量爱心、以赤诚温暖人间的公益先锋。他,就是共产党员董标,一个用三十六年时光编织公益图景的助残志愿者,一位以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真谛的基层人大代表。岁月流转,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化作了照亮弱势群体的温暖光芒,在鹤乡大地上书写下一段段大爱与坚守的动人篇章。
1988年,年仅18岁的董标踏上工作岗位,命运的轨迹也从此悄然改变。彼时,身边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处境、留守儿童眼中满含的渴望,以及孤寡老人那佝偻蹒跚的背影,无一不让他心生触动,一颗公益的种子就此在心底扎根。在之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全身心投入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超过7000小时,换算下来,相当于将整整291个昼夜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
2016年夏天,一场罕见的龙卷风突袭阜宁、射阳,瞬间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宁静。当时,董标自家承包的600亩稻田也遭受重创,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带着妻子一头扎进灾区,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在那片满是泥泞的土地上,他背着伤员艰难前行的身影,在废墟中忙碌分发物资的双手,以及深夜仍在搭建帐篷时那摇曳的灯火,都见证了这对党员夫妇的拳拳赤子之心。也正是这次救灾经历,催生了“射阳牵手公益”的诞生。董标深深明白,只有将点滴爱心汇聚起来,才能形成燎原之势,照亮更多角落。
2017年12月,射阳县助残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董标的公益事业迈向了全新阶段。他创新打造了“幸福千万+”公益品牌,这个品牌就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公益引擎,吸引并带动了3000余名志愿者,构建起了“1+17”的服务体系。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温暖人心的民生温度:筹集善款物资达500多万元,组织开展志愿活动1600余场,3000多名受助者的命运轨迹因此发生了积极改变。
在黄沙港镇瘫痪村民陈某家中,董标带领团队演绎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为了帮助陈某,他们往返医院达56次,安排了320次针灸推拿治疗,出资3万元修缮房屋,还送去三只黑色种山羊……这些看似琐碎却饱含深情的付出,不仅助力一个家庭重获新生,更是中国基层公益从单纯“输血”救济,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的生动实践。当陈某终于能够蹒跚着走向田埂,当退伍军人段某重新展露笑颜,当孤儿邓某婷亲切地喊出“老爸老妈”,所有人真切地看到了公益的力量,是如何重塑生命的尊严,让生活重新焕发生机。
身为人大代表,董标始终牢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准则,时刻将民生保障问题放在心上,一心想着回馈百姓。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董标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为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此外,他还提议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在“改善残疾家庭环境”项目中,董标带头捐出了5万元积蓄;面对233名“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学子,他宛如一位尽职尽责的编外家长,关怀备至;疫情期间,他迅速组织志愿者,为48户退役军人家属配送物资……这些桩桩件件,拼凑出的不仅是一位公益人的强烈责任担当,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答卷。
如今,58岁的董标依旧活跃在公益一线。清晨,菜市场里能看到他为残疾家庭精心采购生活物资的身影;深夜,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为他策划公益项目而亮起;乡间小路上,时常回响着他走访群众时坚定的脚步声。从荣获“盐城好人”到被评为“江苏优秀志愿者”,面对诸多荣誉,董标始终初心不改。他就如同射阳港那屹立不倒的灯塔,不仅照亮了特殊群体前行的道路,更点燃了整座城市向善的希望之光。在他的引领下,三千志愿者接续奋斗,薪火相传,不少受助者也深受感染,转身成为助人者。董标用半生的坚守有力地证明:真正的公益,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照亮他人的璀璨星辰,让爱的光芒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闪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