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如虹通江海
——我县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景扫描
本报通讯员 王克成 记者 李凤启
3月1日,晨雾刚刚散去,G15沈海高速射阳互通已然车水马龙,满载光伏组件的集装箱卡车长鸣启程;百里之外的黄沙港码头,万吨级货轮迎着朝阳,缓缓靠岸停泊;城市公交调度中心的大屏之上,238辆新能源公交车仿若灵动的绿色光点,有序穿梭。海风轻拂下的鹤乡大地,一场关乎速度与活力的深刻变革,正顺着纵横交错的交通脉络,蓬勃兴起、奔涌不息。
破局:从“末梢”到“枢纽”的突围之路
翻开1987年版的《射阳县志》,交通篇章首页那张泛黄照片里,狭窄的沙土路上,牛车与自行车在雨后泥泞中艰难挪动。“当年,从射阳去盐城得花上半天时间,赶上汛期道路中断,药材厂的货物只能靠船转运。”老交通员王立山轻轻摩挲着珍藏多年的养路工号牌,满是感慨。建县之初,全县公路总里程不足200公里,四级以下公路占比高达87%,彼时的射阳,被戏称为“苏北交通末梢”。
转折起始于世纪之交的觉醒。2005年,沈海高速射阳段建成通车;2013年,射阳港一类口岸正式开放;2018年,盐射高速开工建设……在交通强县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射阳全力按下发展的快进键:
高速路网逐步成型,形成“一横两纵”的高速骨架,实现2小时直达南京、4小时畅行长三角;铁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连盐铁路射阳站于2020年投入运营,日均发送旅客超3000人次,彻底终结“地无寸铁”的历史;港口建设成绩斐然,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圆满完成,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风电叶片专用码头更是创下单件运输重量亚洲纪录。交通格局实现重大转变,这座沿海小城也由此从地理边缘地带迈向发展前沿。
织网:立体交通激活城乡脉搏
清晨6点,合德镇淮海村的智能公交站牌亮起倒计时,村民张桂芳刷脸登上城乡公交。“以往去县城看病,得转3趟车,如今新能源公交直接就能到医院门口,刷老年卡还免费。”张桂芳晃了晃手中的CT片,车窗外的景色从稻田逐渐切换为城市天际线。
这张持续延展、不断生长的交通网,正重塑着城乡发展肌理:
“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升级。2023年,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38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自然村双车道全覆盖。特庸镇的“桑乐之路”沿线,布局36个冷链物流点,蚕茧运输损耗率从15%降至3%;海河镇烈士村的“交通驿站”,集快递收发、电商直播、旅游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年助农增收超千万元。
“公铁水空”立体联运体系逐步完善。射阳港铁路支线开通后,新疆煤炭经陇海线直达港口,运输成本下降30%;全省首个县级通用机场——射阳通用机场于2022年投入使用,已开通至舟山、连云港等地的低空旅游航线;开发区多式联运中心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货物周转时间缩短40%。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陈锋的办公桌上,三张对比图意义深远:1988年手绘的全县道路图,线条稀疏如同叶脉;2010年的卫星图,已显现出初步路网;2023年的数字孪生系统中,2.1万公里道路、68座桥梁、14个物流枢纽,构成一张精密复杂的神经网络。“我们要让每个草莓大棚都能听到车轮疾驰声。”陈锋坚定地说。
智行:“数字引擎”驱动未来出行
晚高峰时段,解放路智慧路口,自适应信号灯依据车流变化实时调整配时,无人机在百米高空监测交通态势。出租车司机周师傅轻点车载终端:“系统推荐避开拥堵路段,还能实时显示充电桩状态。”他驾驶的帝亚EV3电动车驶入快充站,扫码、充电、开票,一气呵成。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渗透在交通毛细血管中:
“云上交通”:城市大脑接入3800路AI摄像头,交通事故识别响应速度提升至15秒;
绿色动脉:投运氢能源重卡30辆,建成加氢站2座,港口集卡新能源替代率达65%;
智慧物流:中农联数字化仓储系统实现“库存可视化”,农产品损耗率降低18个百分点;
慢行系统:75公里滨河绿道配备智能灯杆、无线充电座椅,夜跑族心率数据实时上传健康云。
向海:蓝色经济走廊的硬核支撑
黄海之滨,潮涌浪翻,射阳港3号码头,长达108米的风电叶片正被缓缓吊装至甲板。“这个‘巨无霸’将通过海上施工栈桥,直接运往风电场,比传统运输方式节省5天时间。”中车项目经理赵辉言语间满是自豪。作为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母港,这里每10分钟就有一辆特种运输车进出,年装备吞吐量占全国海上风电市场的40%以上。
向海发展的交通布局气势恢宏:
黄金水道持续升级,5万吨级进港航道完成验收,10万吨级码头建设纳入长三角港口群协同规划;
跨海长龙稳步推进,黄沙港特大桥采用无人摊铺技术施工,桥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0.3毫米以内;
能源走廊高效畅通,全长58公里的海上风电运维专用航道,配置差分北斗导航系统,可满足300吨级运维船全天候通行;
生态保护同步推进,在全省首创“交通项目生态银行”,已累计修复滨海湿地1200亩,建成声屏障18公里。
临港产业园内,丹麦保利泰克风电法兰项目正在调试生产线。
“选择射阳,不仅是看中这里优越的港口条件,更看重其连接长三角与环渤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外籍工程师汤姆生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交通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胜势,近三年,临港产业区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47个。
致远:大交通格局下的民生温度
华灯初上,“鹤乡号”双层观光巴士缓缓驶过朝阳街,车载讲解系统自动识别地标建筑。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透过全景天窗拍摄Vlog:“真没想到,县城也有定制旅游专线,还能用‘交通一卡通’坐船游览湿地。”
这份民生温度,体现在诸多细节之中:
无障碍出行全面落实,城乡公交100%配备轮椅渡板,重要交通枢纽设置盲文导乘系统;
暖心驿站贴心服务,货车司机之家提供7×24小时免费淋浴、法律援助,年服务超10万人次;
校车改革成效显著,197辆“大鼻子”校车安装主动防御系统,覆盖全县83所中小学;
交邮融合深入推进,利用农村客运班车代运快递,村民取件时间从3天缩短至6小时。
在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调出春运数据可视化大屏:“今年,我们启用‘错峰调度’算法,高峰时段旅客候车时间平均减少26分钟。”闪烁的电子地图上,无数光点交织而成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路网,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坚实纽带。
站在射阳港集装箱码头观景平台极目远眺,东海大桥的轮廓若隐若现。规划图上,盐射高速二期、沿海高铁射阳段、30万吨级深水港等重大项目,标注着醒目的红点。在货轮的阵阵汽笛声中,港区宣传墙上“向海发展、赋能未来”八个大字,格外醒目耀眼。
从往昔牛车蹒跚前行,到如今高铁风驰电掣;从过去摆渡小船摇曳,到当下巨轮破浪远航,射阳交通人凭借铁锹、盾构机和数字代码,在黄海之滨谱写着新时代的《交通狂想曲》。恰似那辆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双层巴士,满载着希望与梦想,向着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远方,奋勇前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