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03月10日

从小渔村到国家中心渔港的“蝶变”

阅读量:340

本报通讯员 王荣 记者 李凤启

在黄海之滨一座名为黄沙港的小渔村,历经百年沧桑,从清光绪年间的一条人工运盐河,嬗变为国家中心渔港和现代化渔港经济区。这场嬗变不仅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当下,智慧渔港建设、绿色产业发展、文旅深度融合,让黄沙港成为江苏沿海经济带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黄沙港的早期发展颇为坎坷。自清末因盐运兴起成为渔村集镇后,由于传统渔业模式的束缚和基础设施的匮乏,长期发展滞缓。直至20世纪70年代,盐城市为抵御海潮倒灌,组织30万民工疏浚河道、修筑海堤,这才为黄沙港后续的转型发展筑牢根基。2005年,黄沙港迎来关键转折,获批建设国家中心渔港,就此踏上现代化转型之路。在党的政策持续推动下,2015年,黄沙港成功通过农业部验收,成为江苏省沿海地区唯一在闸下建港的国家中心渔港;2021年,又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黄沙港能实现飞跃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下一系列政策的精准赋能。在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三级政府紧密协作,将黄沙港定位为“国家级渔港经济示范区”,并规划投入61亿元打造现代化国际渔港项目。通过创新“区港联动”模式,黄沙港与射阳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区实现一体化发展,逐渐构建起“渔港+产业+城镇”的融合发展格局。为了加速项目落地,政府专门成立专项服务专班,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一站式审批”等创新举措。以总投资1.2亿元的海上加工船项目为例,从签约到正式实施,仅耗时不到3个月。在政策扶持下,远鸿纸业、同益中新材料等企业顺利实现“智改数转”,有力推动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黄沙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建设渔民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医保圈,切实做到让渔民“办事不出镇”。如今,黄沙港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村级集体收入突破800万元,真正实现了“渔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

随着时代发展,黄沙港积极顺应科技与环保潮流,开启了智慧与绿色的发展新征程。2024年,全国首座全自动化渔业码头在黄沙港建成投用。这座码头配备了先进的智慧化管理平台和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渔船的停泊、卸货、补给等作业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后,年卸货量大幅提升至60万吨,可同时满足1000艘渔船作业、3000艘渔船避风的需求。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渔港安全管理效率提升30%,涉渔纠纷化解率高达99%,为全国智慧渔港建设树立了标杆。在生态建设方面,黄沙港秉持“生态立镇”理念,扎实开展黑臭水体动态清零行动,积极推进造林育林工作,新增造林面积达255亩,成功创建国家生态镇。依托中科院、中国水科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河蟹土池育苗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也顺利通过国家级认证,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在产业发展上,黄沙港积极推动转型升级,从传统渔业捕捞向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拓展。目前,已建成千亩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园区,成功开发出鱼蛋白、即食海鲜等高附加值产品,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随着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的入驻,黄沙港的电商销售额一举突破20亿元,并成功打入日韩等国际市场。在文旅融合方面,黄沙港紧紧围绕“泊心·黄沙港”4A级景区创建工作,深度挖掘并融合渔文化、特色美食、非遗技艺等元素,精心举办开渔节、海鲜美食节、渔民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年接待游客量高达120万人次。央视《三餐四季》、新华网《寻味记》等知名媒体纷纷聚焦此地,成功塑造了“海味射阳”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依据“一心一带三轴四廊四片区”的科学规划,黄沙港累计投入27亿元,建成渔韵公园、渔港风情广场等一批特色景观设施,对老旧街区和道路景观进行全面改造升级,逐步形成了“食宿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完善服务体系。如今,黄沙港中心渔港已获评“国家文明渔港”,成为江苏沿海地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新地标。

展望未来,黄沙港正满怀壮志,朝着“百亿产业强镇”的目标奋力前行。目前,已规划建设千吨级修造船厂、冷链物流中心以及现代海洋牧场等重大项目,积极布局海上风电、深海网箱养殖等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持续推进“港产城人”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座曾经的小渔村必将继续书写“渔业旺、渔镇美、渔民富”的精彩篇章,为全国渔港经济区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射阳样本”。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