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龙头、培本土、快转型、促融合 推动我县工业经济总量超千亿
县企业联合会 县企业家协会
2024年,面对内需疲弱、外需不振的市场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工业顶住压力,稳住基本面,以创新促转型,以增量补减量,全口径实时开票销售已达804亿元,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25年,全县工业能否冲刺千亿开票销售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坚持引龙头、培本土、快转型、促融合,进一步推动扩量提质、转型升级。
最近,县企业联合会、县企业家协会组织会员企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全县民营企业更加坚定了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通过自身的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县经济实现新飞跃的意志和决心。县企业联合会、县企业家协会通过组织学习,并结合前期调研,对全县工业经济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坚持引龙头。现代工业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和深化,是链式工业和联动工业。我县工业发展历程表明,新产业的突起都要从引进“头部”企业入手。引进远景能源,催生了风电装备和风力发电产业;引进动力电池霸主比亚迪,催生了新能源电池产业;引进信达光电,催生了LED芯片封装产业。产业有“链主”,发展才有势头。链主落地,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水到渠成、隔墙配套;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生产服务业应运而生、深度嵌入,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格局自然形成、蔚然成风。
引龙头就是引“链长”。“链长”能否成势,需要完善规划、产业图谱、专项政策、金融扶持,需要依靠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引龙头就补“空白”,要瞄准产业空档引龙头,外地没有的可以有,外地有的也可以有,产业趋同不针对县域经济。引龙头不是“一花独放”,而是要补链、强链、转链。引龙头不能“一条道”,必须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以商招商、载体招商、场景招商、策源招商等方式,引进落地一批、推进实施一批、投产达效一批。我县已有风电、纺织印染、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等一批“链主”落地,但低空经济、海洋产业、健康食品产业还缺少“链主”,需要大力引进和催生。
二要坚持培本土。本土企业是我县工业的“基本盘”和“压舱石”,也是财税收入的“主源头”和“生力军”。据统计,全县60%以上的开票销售和70%以上的税收来自本土企业。本土企业大多为传统产业,面对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革命,本土企业困局较多、举步维艰,到了蜕变重生的十字路口。本土企业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竞争中失去了成本优势和领先优势,如纺织服装;本土企业不是没有品牌,而是品牌优势没有转化成发展气势和声势,缺乏龙头牵引,如探伤机、纺织机械;本土企业不是没有核心技术,而是核心技术没有资本嫁接,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无法形成领军态势,如金刚星齿轮、丰源生物。本土企业不可或缺,一旦或缺形成空白,其他产业无力弥补。为此,建议大力“固本培原”。
一是推进再造升级。用数字化、绿色化和高新化改造本土企业,对高危行业、高风险岗位和“人力车间”实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把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提升本土产品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让本土企业的“好产品”卖出“好名声”和“好价钱”,重振市场雄风。二是推进资本嫁接。打破“制造+销售”的传统经营模式,通过资本运作,引进战略投资,把本土企业的市值放大,走同心多元发展新路;打破“借债+贷款”的融资模式,引入国投基金、科创基金、天使基金、国债基金,做大资本盘子,以超大市值吸引外部投资,快速推动销路好的产品扩能上量,实现规械经济。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对本土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广自动化改造、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自主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打破外地垄断、推进全流程创新。如赛福探伤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磁粉探伤机和超声波探伤检测设备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80%、70%。四是推进产业培植。着力培植产业有基础、发展有潜力、产品有市场、带动力强的产业,如低空经济、健康食品、农用机械等。低空经济在我县见势早、起步快、基础好,但发展势头不猛、投资强度不大、入驻项目不多,至今还未形成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建议抢抓机遇、乘势而为、快速推进,出台专门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做强、做大。健康食品是我县的传统产业,虽然新上了一批项目,但总体十分零散、分散、量小,未形成产业合力和产业优势,要通过整合、扩量、提质,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农用机械原来在我县有很好的基础,但没有成长为独立的、有影响力的产业,建议以金刚星新上农用拖拉机项目为契机,培植农用机械产业龙头,同心圆扩张,推进产业链配套,形成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三机”产业。
三要坚持快转型。全县上下对工业转型已形成共识,但有的只说未做、早说晚做。对工业转型,要突出快转型,早转早主动,不转则难以适应“市场之变、技术之变、需求之变”,慢转则有丧失机遇、被边缘化的危险。现实表明,好项目不等于好企业。
坚持快转型,从企业角度,就是要以新《公司法》实施为契机,推动治理机制重大转变,构建符合现代企业治理要求、规范化的公司治理机制,平衡利益诉求、防范化解内部纷争和公司治理危机,让好项目成长为好企业,让好企业治理得更完美。要推进企业文化转型,用现代企业文化武装企业、武装经营者、武装员工,要用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企业、凝聚团队,凝聚员工,克服各行其是、相互倾轧、一盘散沙、分崩离析的不正常状况,构建充满活力、团结一致的创造型企业。要推进经营转型,改变传统营销模式、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建立代理制、联锁制、矩阵式、网络化、虚拟化的新型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网上营销、平台营销和境外电商营销。
坚持快转型,从产业角度,就是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探索发展。传统产业焕新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射阳制造向射阳创造转变、射阳数量向射阳质量转变、射阳产品向射阳品牌转变;要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双轮驱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我县有107公里海岸线、513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可规划绿色能源容量超千万千瓦,作为中国海上“风光”资源最富集、最优质的区域之一,我县具有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传统产业的潜能和前景,比亚迪、大连重工、亨通海缆等领军企业纷纷扎根,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全省第一,绿色制造集群正朝着千亿级新能源、500亿级动力电池、百亿级光电显示等目标迈进。未来产业探索发展,前瞻部署未来产业,要实现序列化转型,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型电力系统+零碳场景应用”序列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绿电应用示范地、绿色产业集聚地、绿色标准策源地,运用成功入选省级新型电力系统园区试点,成立全国首家零碳产业园绿电绿证服务联合体,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市级地标,获批省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园区的契机,实现产业快速全面“转绿”。
四要坚持促融合。我县工业要实现四个“深度融合”:一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二是产业集群与专业园区的深度融合,三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四是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深度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大特点是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突破,数字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广泛应用,原发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系统性变革。我县企业和产业要用数字化进行全流程再造,使管理模式、生产过程、物流周转、市场营销、客户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要实现“产业集群+专业园区”的融合发展,使“两区两园”产业不同质、投资不重复、行业有分工,实行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上下游配套,形成“产业有主导、园区有特色”的发展新格局。高端纺织、粮油果蔬等要加快提档升级,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海洋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要前瞻布局、抢夺制高点和创造后发优势。
要形成大金融和大产业融合共生局面,银行要转变服务,从单纯放贷向融资理财、投资咨询和财务顾问转变,从服务企业融资向服务产业区块转变,从依赖抵押担保的“当铺”金融向依赖数据、依赖算法的场景金融转变,从信贷专项服务向客户综合服务转变。
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本土化。纺织印染、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机械、探伤机械、生物化工等传统产业,要按照“全链低碳+科创赋能+智能升级”的新模式,推进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使传统产业蝶变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新兴产业要从“落地”向“生根”转变,主动与本土产业、企业嫁接重组,让新兴产业的创新元素植入我县传统产业和企业,使其焕发生机、成为新增长点。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