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产业、靓环境、聚合力——
黄沙港镇奋力书写“三农”发展新答卷
本报讯(通讯员 张现兴 李静 记者 吴炘恒)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沙港镇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持续保持良好态势,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泊心·黄沙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
年初以来,黄沙港镇抢抓射阳现代海洋渔业示范区与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一体发展的契机,推动渔港、渔业、渔镇、渔民协同发展,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图景。
坚持特色扬长、产业提质,实现“多强”到“同强”。该镇坚持以渔业为依托,以打造百亿产业强镇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开创农业强镇新格局。做强“一产”支撑。制定招船引船中长期方案,建成投运全省第一艘怡美食品海上加工船,不断充盈海上粮仓。立足境内丰富的耕地和10000亩淡水养殖资源,注重优良品种、新型种养模式的引进推广,推动农业向更加绿色、更加高效方向发展。深化“二产”提质。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加油、加水、加冰、冷链物流、渔船修造等渔船服务“一卡通”。集中精力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紧盯高端研发型、外向出口型水产龙头企业开展招商攻坚,推进飞宇海洋生物等项目建成达产。引导“三产”出彩。围绕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积极谋划黄沙港水产品推介会,持续完善水产品溯源体系,服务本土企业与长三角大型商超合作,实现产品直销,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规划建设冷链物流产业园区,高效运营数字供应链平台,持续擦亮黄沙港渔业“电商名片”。
坚持内外兼修、长常兼顾,实现“各美”到“齐美”。该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提升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和治理效能,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实现“一片美”到“整体美”。推行“网格化”人居环境管理机制,对公共区域进行划界明责,用好集镇物业和环卫力量,明确责任区域和责任人,紧盯“村边、路边、河边、沟边”等整治重难点、顽固点开展专项整治,实现“户户干净、村村整洁、整体提升”。实现“外在美”到“内在美”。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实施乡村“增颜提质”行动,持续巩固“厕所革命”成果,切实筑牢秸秆禁烧“防火墙”,加快推进镇村污水管网全覆盖。以文明培育、文明创建为引领,高标准举办各类特色文明实践活动,持续彰显渔港生态之秀、人文之美。实现“一时美”到“长久美”。构建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部门负责、村社区动员、网格小组推动、群众参与的“镇村网”三级全域卫生治理工作组织体系,健全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激励长效机制,推动由“短期突击”向“长效管护”转变,确保清管并行、长治长清。
坚持全域统筹、村强民富,实现“奔富”到“共富”。该镇围绕“产业富村、农民增收”发展思路,在基础夯实、龙头带动、整体提升上多向发力,着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聚焦“头等大事”固基础。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东海社区500亩盐碱地改造,科学推广农作物套种联种模式,加大宣传落实国家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保证粮食产量。围绕龙头带动强主体。积极招引龙头企业,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探索联村党建、跨村联营、支部领办等模式,挖掘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年内增加百万元合作组织10个以上,争创省级家庭农场10家以上。突出产业壮大促增收。围绕“一村一品一特色”,做优做强东方村渔光互补、黄沙港社区鑫城物业、东海社区融众劳务服务等村级产业,让群众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实现比例分红、务工收入等多重收益,实现全镇8个村村级集体收入超千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