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报痴”战友
往事悠悠
□孙增琪
青春正好的武警时光,似烈火骄阳,燃尽赤诚与热血;历经沧桑后的悠悠岁月,如静水深流,淌满沉淀与回味。二者仿若人生乐章中的激昂高音与低婉长调,而我的战友、退伍老兵徐立,却在这截然不同的旋律间,寻得一份始终如一的坚守——报纸收藏。
往昔军旅,报纸是他瞭望世界的窗口,于烽火硝烟或和平祥瑞中洞察时事;今朝归乡,报纸成了他回味往昔的信笺,在字里行间与旧时光轻声对话。40年光阴,5000余种、上万张报纸,在热血与沉静的碰撞交融里,构建起一座“报”罗万象的记忆殿堂。
1984年11月,徐立经过体检与政审,光荣入伍,成为苏州武警部队的一名战士。刚到新兵连不久,他就在部队营房门口站岗放哨,在那传达室里,他第一次瞧见了《人民武警报》,站完岗休息的时候,他就仔仔细细地看报,那报上的文章、内容,一下子就把他给打动了。打这以后,他就喜欢上了报纸,经过新兵连的集训,他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合格的武警战士,被分到了苏州武警支队市中队。
中队为每个班订阅了《人民武警报》,这成为战士们了解部队动态、国内外时事以及军事知识的重要窗口。起初,徐立和战友们一样,在班集体学习时间里认真阅读报纸,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阅读,而是开始尝试将自己在部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整理成文字,向军内军外报纸投稿。每一次投稿都是他对军旅生活的深度思考与情感凝练,而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巜中国集报杂志》《姑苏晚报》《盐阜大众报》等报纸上发表时,那种喜悦与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报纸的热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报纸的珍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和投稿。他发现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者。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报纸,从自己班级的《人民武警报》,到其他班级闲置的报纸,他都小心翼翼地整理保存起来,在他眼中,这些报纸就像是他的亲密战友,陪伴他度过了军旅生涯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从苏州武警部队退伍后,徐立带着这份对报纸的热爱回归到普通生活,但他的集报之路却从未停歇。在之后的四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各地,无论是旧书市场、废品回收站,还是与其他收藏爱好者的交流交换中,他都在不断寻觅着珍贵的报纸,他的收藏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5000余种、上万份报纸。其中,既有像《人民日报》这样反映国家宏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权威大报,《解放军报》这种聚焦军事领域、记录军队建设历程的专业报刊,也有与他武警生涯紧密相连的《人民武警报》等,更有像新四军三师出版的《拂晓报》以及1991年7月1日《火箭军报》首刊等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珍稀报刊。
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收藏,徐立在收藏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成为盐城市收藏协会首批会员以及盐都区收藏协会理事。然而,他深知这些报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收藏荣誉,更在于它们是整个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怀着对军旅生涯的深深眷恋和对文化传承的强烈使命感,他精心挑选出众多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报纸,无偿地捐赠给武警部队博物馆。武警部队为他颁发了收藏证书,这证书不仅是对他个人集报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为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高度赞扬。
1994年9月,盐城市第三届民族文化艺术周盛大举行,其间“新达杯,个人收藏精品展览”活动备受瞩目,徐立所收藏的“中国报纸”于此次活动中成功入选参展,并凭借其丰富性、独特性与文化价值,荣获“盐城市最佳收藏者”称号。1995年10月,他将集报心得写成《略谈集报之我见》论文,以其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剖析,在首届中国集报发展研讨会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殊荣。徐立在盐城市文化艺术节以及盐都区所举办的多场个人集报展上,展示了众多自解放前各个时期留存下来的报纸,这些展品还得到了当地领导、报社编辑、记者的高度赞誉,《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等报刊也曾专门报道过徐立数十载如一日坚持集报的感人经历。
在战友聚会时,大家对徐立集报的举动赞叹不已。“徐立就是一个‘报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做了一件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一件非常有意思、了不起的事,我打心眼里佩服他!”战友黄旭如是说。
徐立用40年的漫长时光,书写了一段与报纸相依相伴的传奇故事。他的坚持与执着,如同明亮的灯塔,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心中怀揣着热爱,并持之以恒地去追求,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出非凡的价值,让文化的火种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燃烧,永不熄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