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12月21日

冬至饺香

阅读量:427

张建忠

冬至,这个在农历中标志着寒冬到来的节气,对于农村人来说,总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幅幅风俗的画卷在这一天徐徐展开。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温暖的床上时,村里已经开始热闹起来。男人们扛着铁锹、锄头,走向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长势,盘算着来年的收成。而女人们则忙着在家里准备冬至的饺子。在农村,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这不仅仅是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更是因为饺子代表着团圆和温馨。对我来说,就是母亲包的素饺(黄芽菜、豆腐、茶干),它真正是我的最爱。

40年前的我,我是一个10多岁的儿童,冬至那天晚上,天还没有黑,我就跑到了厨房里,看着母亲熟练地包着饺子。皮薄馅儿大的饺子在母亲手中如同艺术品一般,我馋得直流口水。终于,当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热气腾腾的饺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饺子就往嘴里送。我狼吞虎咽地吃着,仿佛要将整个冬天的寒冷都驱赶走。饺子皮薄馅足,口感鲜美,我吃得津津有味,嘴角还挂着满足的微笑。

我的三个妹妹也都围坐在自家的餐桌前,享受着这难得的冬至盛宴。她们边吃边笑,欢声笑语回荡在家中的每个角落。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冬至吃饺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象征。

吃过饺子,父亲还给我们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相传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当他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们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 “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听了父亲的讲述,我和妹妹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人们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了。原来,冬至夜的团圆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妹妹们也渐渐长大,离家求学或工作或成家立业。但每当冬至来临,我们总会想起家里那顿香喷喷的饺子盛宴,以及那份属于家的温馨和幸福。那些狼吞虎咽吃饺子的日子,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美好回忆。

随着夜深人静,农村的冬至也逐渐落下帷幕。但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农村人的心却是火热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着这个重要的节气,传承着古老的风俗和文化。这些风俗和文化,就像一条条纽带,将农村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而动人的风俗画卷。

冬至,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节日。在农村,它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风俗和文化的宝库。通过这些风俗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宝贵的风俗和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尤其是冬至饺子的香, 这岁月的暖更醉人心。每一口都是故事, 每一刻都值得回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