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往事
张永成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深刻,让你终其一生也无法忘怀;总有一些事情,一直盘旋在心底,挥之不去。前几天,回老家整晒木箱中的衣物,无意中看到当年交公粮的一些票据,不禁想起几十年前“交公粮”的日子。
每当夏秋麦稻收仓后,乡下种田的农户都要做好交公粮的准备。我家住在射阳县通洋公社胜利大队的乡下农村,也种了些地,自然就被列入交公粮的范围了。大队里的“会计室”结合农户分地的面积,提前核算好交给公家的粮食数量,在近一个月的算盘的“噼里啪啦”声中终于算出了各农户分摊应交的粮食数字。生产队长拿着厚厚的一叠交公粮通知单,开始挨门逐户发放,通知单上写明交粮的数字,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若遇到不识字的,还要照本宣科读上一下;家中没人的,就让左邻右舍代理转告。这期间,大队里空中的大喇叭和各户的小广播也整天配合宣传,号召农户交爱国粮。
我的父亲当时是大队里的会计辅导员,也是一名入党多年的老同志,为了放好样子,必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每当交粮之前半个月,母亲就利用晴好天气,将所要交售的粮食,从屋里搬到屋前的土场上,在土场上铺一层塑料薄膜,把粮食放上去摊开晒,再一次进行彻底吹风、筛选。父亲说,如果达不到“干、净、饱”收购的标准,退回来,不仅面子上挂不去,也会被村民们笑话看不起。母亲将收拾干净的粮食一瓢一瓢放进了蛇皮口袋,父亲还不放心,在一旁监督,时不时地抽样,抓起一把小麦,捡了几粒小麦含在嘴里,用牙咬一下,能够有硌牙的感觉,父亲才能放心,满意地点了点头。父亲最后一次审视着装满粮食的蛇皮袋,像是在检阅队伍,口中默默地数着袋数,掂量着每个口袋大约重量,分析着是否能一次性交足公粮。母亲手中拿着毛笔,在口袋标上只有她懂得的记号。筛子底下的,以及晾晒时被刮在下风口的次等粮便是家中的口粮了。
按照日期的安排,到了我家交公粮的日子。东方刚吐鱼肚白,父母就把粮食一袋一袋码上木制拖车,出发了。一个公社只有一个粮站,收公粮也是集中在那几天,到了粮站还要排队,所以得早起。路上拉着公粮的板车、独轮车川流不息,十分热闹,真有点像电影电视里的支前民工队。有人独自哼哼唧唧,谁也听不懂是在说啥唱啥,抑或为了释放更多的力量推拉车子,再为自己打气;也有相互碰见知心的熟人,平素很少走到一起,似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海阔天空攀谈起来。
通洋粮站在集镇南边,紧紧靠在通洋小河边上。外墙上粉刷着“欢迎广大农民踊跃交售爱国粮”,内墙上写着“在此吸烟、等于放火”等字样,院内外挤满人车熙熙攘攘,各种嘈杂声彼此交换着,六七个收粮的窗口排起一队队的长龙,那景象十分的壮观。每交过公粮车辆就会依次向前挪动一下,空中热日当头,卖粮人哈着热气,用毛巾不停地抹着脸上的汗水,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排队的位置。队伍有的时候会从早上排队到夜里,甚至到第二天才能交上公粮。
队伍在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终于轮到我家交售了。只见每台磅秤有两名粮站工作人员,一个负责验粮,一个负责称重,他们头戴清一色的草帽。检粮员一边和父亲打着招呼,一边手里拿着一个验粮的空心铁棒,往装满麦子的蛇皮袋里一插,从另一头就会流出很多的麦子,只见他将流出来的麦子放进一个小筛子颠了几下,吹了吹,进行鉴定,是红麦还是白麦?有没有赤霉病?不完善粒有多少等等,最后是检查水分,检验员拿麦粒搁嘴里嚼嚼,(当年没有仪器测量)如果发出嘎嘣声响,就达到标准,皆大欢喜,否则就是小麦的干度不够,那就惨了,幸好我家一次性过了关。这时候,人群中总听到一些议论,说我家是干部,肯定有熟人,其实我心里明白,我们家的公粮是人硬货也硬。
验了粮开始称重过磅,将粮食一口袋一口袋搬到磅秤上,司磅员将磅秤砣一推,口中便喊出了数字重量,究竟是准不准,没人计较过,谁也来不及看。紧挨着后面的卖粮人在催着快搬,手脚慢了,便会鼓起嗓门喊,他们的粮食在等着上磅,当时的情景的确也忙得够呛,所以没有时间考虑那么多。也很少发生矛盾,谁都希望尽快交完公粮,有矛盾就会停下磅秤去解决,稍一耽搁,当天可能就交不完,就会陪着粮食一起在粮站过夜,如果第二天天气不好下雨粮食停收,等了几天才交完公粮也是常有的事。
称好的公粮父亲要自己扛到粮囤上才行,露天粮囤好高好大,上下用一块木板连着,扛着粮袋走在木板上,把粮食倒在粮囤高处。粮囤高处有几名工人各手拿着木、锹将凸出来的粮食弄平,但这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他们还有一个特殊任务是验收监督粮袋里有没有放清粮食,完全没有占一粒公粮,携带空袋离开的,如果发现有怀疑,他们就亲自动手,验证“处理”一下。
交完公粮,已经是下午的时分,粮站里仍然是黑压压的人群和一堆堆小山似的粮食,路上送粮的车辆依然接踵而至。那时粮站为了配合支持服务好粮农,提出的收粮口号是“中午不休息,早晚搞突击”,且不说粮站职工的辛苦。到了粮农这里,就成了不分白天黑夜,路上交公粮的队伍日夜不停。
回到家父亲拿出顺道买的熏烧猪头肉和花生米之类的下酒菜,摆上酒杯,斟上一杯小酒,美滋滋地喝上一小口,一家人开始分享起交完公粮的喜悦。大队里大喇叭仍在吆喝谁家的公粮还未交,又在一遍一遍下达催交“通知书”。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对农业单独征税。自此,交公粮正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印在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影像里,也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