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蟹豆腐
美好回忆
□陈卫中
对故乡的情感,绝不会空泛,终究要寄托于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饭、一道菜,一个人、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难忘的是一碗蟹豆腐。
我的故乡射阳,位于南北地理分界线和黄海西岸的交会点,也生长大豆,也用大豆制作豆腐、茶干、卜页,有豆有味。在这里,还有一种别样的豆腐。其原料并不是通常的大豆,而是沿海滩涂上的一种小动物一一小黄蟹。这种豆腐,家乡人叫蟹豆腐。蟹豆腐最大的特点是鲜,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叫“鲜掉了眉毛”。
之所以也称作豆腐,因为其制作的过程和做豆腐几乎一模一样。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母亲做蟹豆腐的过程。从滩涂上捉拾回来或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鲜活小黄蟹,首先进行清洗,洗掉身上的泥沙。然后,将其放到一个盆内,用木棍捣烂成浆,就像将大豆磨成豆浆。下一步用纱布进行过滤,滤下的蟹浆备用,蟹渣拿去饲喂鸡鸭。接下去仍和做豆腐一样,将浆汁煮沸煮熟。最关键的一步是点卤,向蟹浆中加入卤水或石膏。点卤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搅浆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蟹豆腐的鲜嫩和口感。小孩子好动,母亲有时也会让我们参与捣和滤,但点卤必须是亲自操作。为了一锅鲜美的蟹豆腐,点卤过程,母亲极认真,一点也不允许分神。凝成块后,就可以取出蟹豆腐做菜了,剩下的汤水留着备用,也是极鲜的。
母亲拿手菜是蟹豆腐汤,蟹豆腐和剩下的汤水为主料,配加韭菜、青蚕豆瓣等,加点盐就行,酱油、味精等调味料则一样也不用。长大后,能够吃到最高级的蟹豆腐菜,就是蟹豆腐烩海赖子,鲜上加鲜。海赖子也是地方特产,被称为土海参。
因为做蟹豆腐过程繁且长,母亲一年也做不了几次。在桌上很少见肉的那个时代,蟹豆腐就是我们能吃到了最高档的菜了。每吃一顿蟹豆腐,就会在脑海中刻下一道深深的记痕。
和吃蟹豆腐一样欢喜的,是去海边捉拾小黄蟹。虽然家离海边只有二三十公里,但到海边去也是极少的。第一次捉小蟹,是在十二三岁时的一个夜晚。跟着叔叔、哥哥们,提着一个马灯,背着一个篓子,在滩涂上觅拾小黄蟹。滩涂是小黄蟹的主场,它跑得特别快。能否捉得到,就看我们的身手和小黄蟹哪个更快。记得那天,我只捉了十几只,而叔叔、哥哥们都捉了十多斤。要涨潮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们一起迅速跑离了滩涂。
小黄蟹咋能做成豆腐,又为什么那么鲜,父母告诉不了答案。直到上了化学和生物课,我才解开了其中的秘密。大豆是植物蛋白,小黄蟹是动物蛋白,他们的浆都是蛋白质胶体,加入适当电解质溶液后,就会凝成絮状物或固体,就可以做成了豆腐。蟹豆腐的鲜,是因为小黄蟹的蟹肉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成分具有天然的鲜味。至于,为什么是“鲜掉眉毛”,而不是鲜掉胡子,我现在也没找到可信的理由。
时光流逝,父母渐渐老去,现在蟹豆腐也极少能走上父母的餐桌。但在我的记忆中,仍清晰地存在着那一碗蟹豆腐,就像长得再大,也不会忘记自己欢乐的童年,就像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只有故乡,才有那一碗鲜掉眉毛的蟹豆腐。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