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全民阅读
2024年10月24日

廓清思想迷雾 提升人生境界

——持续践行指向性阅读的感悟

阅读量:1305

吴杰明

指向性阅读是具有明确方向性或目标性的阅读。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学语文教师,从事阅读与写作教学多年,本人的多年来的课余阅读经历证明,具有明确方向性或目标性的指向性阅读能够帮助我们专注于一定的现实问题,不断积淀真切的阅读感悟,极有利于廓清思想的迷雾,提高写作的水平,解决现实的问题,提升人生的境界。

我曾深思,人生有意义吗?

这是一种哲学思考,也是一次终结之问。要回答这样的一个大问题,我想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所说的“意义”。

通过指向性阅读,我在《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发现了这样的句子:“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原来“意义”一词一则是指人或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二则是指内容,三则是指美名、声誉;四则是指作用;五则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作用及其价值。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包括人本身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既然意义是人给对象事物包括人本身赋予的含义,那么所谓的“意义”其实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既然意义是一种主观认识,自然与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得失荣枯都无关,而与生而为人的境界与格局有关。

至此,我明白了明人了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的深刻意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宋人苏轼在其著作《赤壁赋》中也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势如曹操,功若周瑜,也只是显赫一时,较之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竟“不能以一瞬”。正所谓“故国神游”“人生如梦”。建功立业,追名逐利岂非“搏风战水”,徒劳而无功?

我读《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在过生日唱戏时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中的唱词是这样的:“漫揾英雄泪,相离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段唱词说的是鲁智深在醉闹五台山,被逐出师门前与师傅的道别。一个人无牵无挂,背着行李离开寺院,穿个草鞋,拿个破碗,以后就这么四处化缘。虽说是英雄末路的满腔悲苦,却也有勘破红尘后的豁达洒脱。我联系到《红楼梦》这本书中广为人知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有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是跛足道人所作之七言古诗,他是借此诗度化众人,不要执着于建功立业、发家致富,更不要贪恋妻妾、顾念儿孙。我明白了,人一旦为名利所羁绊,被情欲所蒙蔽,便永不觉悟,势难逍遥。

我因牵挂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闽南谚语集粹》里“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说法便引发了我的关注。人活着,一定会依赖于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不吃不穿自然是不行的,但如果将人生的意义仅仅定义为“吃”和“穿”这两种单纯的感官享受上,活着就成了一种与猪狗无异的苟且。没有了“诗与远方”,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其尊严何在?巴金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灯》的著名散文中说过:“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其用意不言而喻:一个人不能仅仅依赖物质生活,还需要以精神作为支柱。这精神支柱就是信仰,就是责任,就是理想,就是追求。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往往就有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有了坚定的信仰,就能不断校正人生的航向,登攀人生的高峰,领略到人生奋斗的价值和壮美。指向性的要求不仅引领着我的阅读进程,更是深化了我的思想维度。

阅览周景濂先生的《苏东坡传》,知晓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曾经躬耕自食,物质生活极为困难,但他仍然乐观旷达,率领全家通过艰苦的努力度过生活的难关,也跨越了心理的煎熬。这段艰辛备尝的经历曾经使苏轼倍觉凄惶,他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尽显于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幽寂此刻,万物入梦,词人的内心却无法沉静,他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大雁,独来独往、心事浩茫。“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把鸿与人同写,既写孤鸿无以自处,更是直击词人自己孤寂难耐的心境。人在孤独惶恐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寻觅同伴,寻觅希望,可词人找到的却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寂寞、痛苦彷徨的心,更没有人能为词人指明前方的路。世无知己,孤苦难耐;希望渺茫,混沌一片。山穷水尽,情何以堪?可数年之后,还是在黄州,还是苏轼这位大起大落、历尽磨难的大诗人,《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一词却又向我们展示了他超然洒脱、旷达古今的孤高风貌。一方面风狂雨骤,一方面吟啸徐行,“同行狼狈,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远胜肥马轻裘,一袭蓑衣岂惧风雨平生?是什么让词人拥有了如此从容、豁达、镇定、坚毅的强大精神力量呢?佛教劝人“无执”,道教劝人“无为”,一切都不要过于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联系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的文《赤壁赋》:“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我便豁然开朗: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不要太在乎,都不要太情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即范仲淹《岳阳楼记》之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而已。总是佛家的“无执”与道家的“无为”帮助苏轼洞穿了人生的风雨,廓开了思想的迷雾,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与处世的底气。

回想起我在学生时代反复阅读过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有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语录:“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于是,我顿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内涵。无论你的一生有多漫长,如果任由你的生命空间无谓地蔓生荒草,滋长倦怠,那她最多也就只能送给你一个苍老丑陋的皮囊。如果你珍爱你的生命,你就应该择定你的价值追求,坚守你的理想信念,在你的生命空间里不断绽放绚烂的火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延伸和壮大你宝贵生命的美好价值。

2500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过所谓“人生终结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告诉我们:生命本无意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生命原本是如此的苍白空虚,在我们能够拥有和掌控的数十年光阴里,与其让太多的琐屑与苟且占据了我们的一切时空,何不牢记我们的身份与使命,执着于我们的目标与追求,用我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坚守、人格追求、宗教情怀将她填满夯实。这样我们死后的庐墓就能在后人崇敬的目光中幻化成缅怀我们过往的丰碑与指示人类价值的火炬,而不再是长满荒草的鼠窝与蝼蚁争食的暗窟。

丰富的书籍汗牛充栋,前人的智慧浩如烟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有清晰的路径。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等各种现实问题,有明确目标和清晰路径的指向性阅读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阅读的效率,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让我们的阅读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