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4年10月22日

玩灯笼

阅读量:636

美好回忆

□江正

每逢过年,老人常常忆旧。于是,我油然想起儿时除夕之夜挑着灯笼玩耍的情境,飘闪着一颗颗透亮的童心。

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故乡千秋小镇,每逢春节前夕,多有农家手艺人用细圆的高梁秸秆扎糊出一盏盏轻巧又鲜亮的灯笼。那灯笼呈六个棱角的长方立体,四面平整,圆圆鼓鼓,棱角分明,上下两端开有四方笼口。灯笼用薄薄透亮的竹纸粘糊,纸面印上带彩的图案,多是有关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人物生肖等诸多造型,灯笼下方是一块比灯笼口稍大的圆形小木板,板心钉有一根铁签,做为插载蜡烛用的托盘;两根细长铁条将托盘对角系牢,从灯笼中间至上口穿出,再打个小结,系上线绳,用棍棒挑着,一盏小巧素美的秸秆灯笼就这样扎糊而成了。

扎糊灯笼是一种工艺简朴却制作细密的活计,虽说用材都很寻常,可花费的功夫和心计不小,不是一般农家都能做的。一过腊八节,小镇的街头巷尾,不时可以看到有叫卖灯笼的挑担,吊吊挂挂,满目琳琅。叫卖的灯笼也都是手艺人自产自销,每个灯笼只收几角钱,拿现在的价值相比,要价也不算高。售灯人说,扎糊灯笼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丢掉可惜,图的不是钱,而是对这门手艺的看重,每逢过年,就想扎糊,不扎手痒痒,不为别的,为的就是讨这份割舍不掉的情缘。

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镇里的大街小巷是孩子们的天堂。一个个手提着清一色秸秆扎糊的灯笼走出家门。那时候小镇还没有通电,没有路灯,家家也都用煤油灯照明,孩子们手中的灯笼,红盈盈的烛火,忽忽悠悠,晃晃摇摇,或穿过街巷,或登上射阳河河堤,宛如一颗颗闪亮游弋的星星,在茫茫夜幕中浮泛,把整个小镇点亮。孩子们追逐灯火辉映的姿影,嬉戏着,喧闹着,有时候围聚一处,盏盏灯笼围成一个大圆,孩子们相互炫耀,看谁的灯笼亮堂,比谁的灯笼上的图画好玩。灯火亮烛伴随欢声笑语给小镇深幽浓郁的年夜加添一道别致的风景,往往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夜。

此时刻,辛勤劳碌了一年的大人们,不管日子有多艰难,望着孩子欢乐的场景也都会把所有忧烦与愁苦淡忘,憧憬着新的一年将带来的好运,浮出一心向往的微笑。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如今时代巨变,社会发展,高科技带给人们是崭新生活的布局与设施,再想像当年那样到街头巷尾去寻觅那种用秸秆扎糊又进城挑售的灯笼,已很难有,只能做为一种岁月的回顾备在永远的记忆里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