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0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10月19日

两代广电情

阅读量:595

张同祥

广播、电视的出现,对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来说,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听觉、视觉的享受,吸足了知识养分,更听到了党的声音和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广播、电视在我的心里、就我的家里而言,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们是一项事业、是一种传承、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我和儿子张爱东父子两代人,都是普通的广电人,虽然两代人从事广电工作只有36个春秋,但见证了广电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父子俩连续在广电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接力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服务千家万户,不懈努力、薪火相传,演绎着广电人爱岗敬业、奋发追求的“工匠”精神。

我是1988年从村支书岗位上调到镇广播放大站当站长的。七八十年代,农村很少有电视,家家户户都装着小喇叭,一天三次收听由乡镇广播放大站转播的中央广播电台的节目,镇里有农业技术讲座、会议通知等需要对下广播的,我就会用方言进行播报。当时的站上人手比较紧张,我名为站长,却身兼几职。既是传播信息的播音员,又是检查广播线路、查看广播喇叭通响情况的维护员,还是调试会议音调的保障员。

临海镇地处沿海,那时候,自然灾害频发,各村基础条件都很差,因为资金短缺,广播线路质量较差,都是木杆或5米长水泥方杆,一遇大风暴雨,倒杆断线情况相当普遍,也比较严重。那时一遇灾情,我都会带着维护员顶风冒雨赶赴现场抢修。为了改变广播线路状况,我多次跑镇跑县争取资金支持,购置了7米长水泥圆杆,更换线路。施工时我与村广播维护员吃住在工地,勘测、备料、严把施工质量,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80公里广播线路架设,实现全县首家广播线路圆杆化。

为了提高广播喇叭入户率,我用双脚丈量着临海大地,足迹遍布各村各户,深入农户家中沟通交流,动员农家装上广播小喇叭,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到每家每户。双洋村有位80多岁的冯老太一家住在海堤边,离村庄有3里路远,没有通上广播。我发现后,立刻召集村维护员共同勘测线路,冒着严寒在坚硬的海堤堆上立竿拖线,为冯老太接上喇叭。冯老太久久端详着挂在墙上的小喇叭,一遍遍疑惑地说道“这小东西还能讲话呐,真稀奇!我活一辈,头回见,感谢政府的关怀。”

到了90年代,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线电视这个新生产物便应运而生,我又成了乡镇第一代电视人。1991年12月,经市、县批准,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设了卫星接收设施,当时称为“闭路电视”,刚开始好多人接收不了,我带着站里职工挨家挨户上门发动宣传,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闭路电视几乎覆盖了八大家集镇的所有家庭。1993年,开通了县镇有线电视光缆,临海镇25个村全部接通了有线电视光缆传输。2003年在全县率先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

2005年儿子从部队退伍回乡后,有好几个单位可以调选,最后他还是坚持到镇广电站当名机务员,从事和我一样的广电事业。他工作后继承了老一辈广电人的革命传统,勤奋好学,任劳任怨,尽职尽责,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并由一名普通员工茁壮成长为一名管理人员。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趋势,我又赶上了从有线电视模式发展到数字电视、网络互动等高技术发展的浪潮。

如今儿子在岁月的浸泡中也成了一名“老”广电人,射阳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凝聚着我们两代人的心血和奉献。从有线广播、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到现在智慧广电、宽带网络及192手机,从铁丝广播线、同轴电缆到光纤入户……我们父子两代人,不仅见证了广电事业的发展巨变,也继承了广电人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广电精神。

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广电行业也随着时代的巨变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父子俩为民服务的初心,我们父子俩对挚爱并深耕着的广电事业的奉献精神没变,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信念没变,对党忠诚、对事业追求的坚守没变。

广电行业是我们父子俩贡献青春和力量的阵地,是我们为之奋斗而永不后悔的职业。我将发挥自己的余热,交好接力棒,让广电事业代代传承辉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