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9月28日

赶滩

阅读量:855

颜良成

海边人把到海滩上捉小蟹、拾泥螺、捡蛤蜊等叫做”赶滩”。

记得我第一次赶滩时年龄还小,才十二岁。那年五一节,学校放了假,我们五六个小伙伴便结伴到海滩上去捉小蟹。虽说家住在黄海边,但离真正的海边还有几十里路。这天午饭后,我便背着蟹篓儿,手提马灯,怀揣干粮,跟着小小的队伍出发了。我们这支队伍的头儿叫二黑,他比我大两岁,可已赶了几年的滩,很老道。

二黑告诉我们,捉小蟹只能在夜间。小蟹夜里出来捕食,白天却躲在洞里乘凉。出了村子向东,便是茫茫的茅草滩,没过膝盖的茅草,随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茅草滩中有一条一尺来宽的小道,弯弯曲曲,蜿蜒逶迤。我们一路说着唱着,显得很快活。不知不觉走过了茅草滩,又进入了芦苇滩。此时太阳已经下山,黑暗从四周悄悄地罩住了我们。二黑很认真地说,芦苇滩是一块迷魂阵,一旦迷失了方向,人就出不来。二黑的话说得我们心里发怵,刚才说唱嬉闹的兴致荡然无存。茂密的芦苇没过头顶,窄窄的小路被芦苇淹没。我们双手将芦苇分开,一步步慢慢前行。眼前一片漆黑,一不留神就会掉队。我们互相呼叫着名字,拉拉拽拽地前进着。一阵风吹过,芦苇压着我们的头顶,发出呼呼啦啦的呼啸,仿佛千军万马从空中席卷而来,淹没了我们的呼喊声。于是,后边人便抓着前边人的蟹篓,一步也不敢拉下。

不知在黑暗中摸索了多长时间,我们总算出了芦苇滩,忽然眼前一亮,一片宽阔的海滩展现在眼前。海滩黑黢黢的一片,天和地在这里融为一体。海滩上到处是捉小蟹的人,小马灯忽明忽暗,像一颗颗星星跌落在海滩上,天上的星星闪闪烁烁,又像是捉蟹人提着的一盏盏马灯。

我们赶忙点起马灯,加入捉小蟹的行列。马灯一亮,小蟹便成群结队地向马灯涌来,在灯光下来往穿梭。可当我一弯下腰,小蟹“嗖”地一下便跑得无影无踪;刚一站直,脚下又密密麻麻的一片。这小东西可真鬼!

还是二黑有办法,他要我提着马灯站在中间,其他几人形成一个包围圈,双手挥舞着芦苇,慢慢地把小蟹向中间驱赶。包围圈越缩越小,小蟹越聚越密,最后竟爬成一个小小的堆儿。二黑说,这叫蟹楼。我赶紧放下马灯,用双手捧起蟹儿往篓里装。蟹儿举起两只大螯,张牙舞爪地反抗。有几次,我的手指被小蟹的大螯夹住,疼得哇哇大叫。此时,二黑会虎下脸,怒斥道:“别叫,别叫,你越叫它夹得越紧。”二黑的话不知是真是假,但他是我们的头,我们一切听他的。以后,再有小蟹夹住指头,我便不敢出声,只是狠狠地把手一甩,小蟹被甩得远远的,有时小蟹被甩掉了,可大螯还紧紧地夹在指头上。

在二黑的指挥下,我们不时地转换地点,不时地打“包围战”,天放亮时,我们的蟹篓也快满了,每人都有三二十斤。互相望望,一个个都成了泥猴,但人人脸上都乐得笑开了花。唯有二黑不满足,他说,这次带我们赶滩亏了,往日和大人们赶滩,每次都捉五六十斤小蟹,多时还能捉到上百斤呢!那时,我们这地方不少人家都是靠赶滩来维持生计。

老人们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给予人类多少馈赠,谁也说不清楚,一代又一代人靠大海养活着。

光阴似箭,转眼六十多年过去了。不久前,我想寻觅一下第一次赶海的足迹,再次来到黄海边。开启尘封的记忆,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踪影。茅草滩上盖起了一片片工厂,就连捉小蟹的海滩,也建起了星罗棋布的养殖场……当年的二黑如今的老黑告诉我,赶滩的人已经失业了,滩上也没有“财”可取。小蟹现今也成了稀罕之物,几十元钱一斤呐,普通人家也享不到这口福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黄海滩是冲积海滩,海岸线每年都在向东延伸,而海滩上的贝类和爬行动物却在日渐减少。大海,难道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么?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