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9月21日

芦花

李志勇

阅读量:113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因为地形地貌的高低有别,虽同处四月,平原上早就看不到什么花了,而山上的桃花却开得正带劲。其实,诗人看到的仅是一种普遍现象,殊不知,有一种花却是“人间四月始盛开”

它,就是芦花。

就“花”而言,芦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它既没有牡丹、芍药的高贵,也没有梨花带雨的娇艳;既没有八月桂花的幽香,也没有桃李杏花的淡雅;哪怕是每年的二三月份,那漫山遍野争相怒放的油茶花,也比那芦花漂亮得多。

不过,芦花就是芦花,她从不与众花争宠,更不与它们斗艳,她总是在人们需要它时,默默地作出奉献。

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不仅是粮食欠收,饿得人们前心贴后背,棉花同样是稀罕物,每到冬季来临,缺棉衣少棉被的庄户人家常常被冻得一家子蜷缩在一床耳朵边厚的破被窝里。

“要不是那芦花,哪有咱们的小命?”每当忆至此事,奶奶总是唏嘘不已。奶奶告诉我们,那时的冬天不晓得有多冷,大家伙单衣薄裳,一个个被冻得嘴唇乌黑发紫,身子瑟瑟发抖。肚子饿,田里还能挖来点野菜,大不了把裤带子勒一勒紧一紧,还能对付过去,那个冷啊,实在难以支撑。“你爷爷上滩,发现滩头上的芦花已经老了,黄黄的,软软的,风一吹,芦絮就飘呀飘的,漫天飞舞。这不也是棉花吗?”你爷爷灵机一动,蹲下身子,放下背上的筐,捋了满满一筐芦花,屁颠屁颠地赶回了家。奶奶见了,气不打一处来;“让你上滩,是让你找点活食回来,填填一家人的肚子,你怎么弄了一筐芦花回来?那玩艺儿既不当饱,又不解馋,还弄得芦絮满天飞,你个乱弹琴!”奶奶一贯以好脾气享誉十里八乡,这一次她实在憋不住,轻声慢语变成了勃然大怒。

“但能御寒!”爷爷一点不生气,转轻撂下的一句话,震得奶奶的耳朵嗡嗡直响。当奶奶听明白爷爷说的意思后,脸上立马云"开"日"出",她和爷爷一起,把捋来的芦花留下毛茸茸、软绵绵的花絮,垫到鞋子里,立马觉得一股暖流从脚板底升起,顺着血管流遍全身。

“这玩意儿是个宝,”奶奶直嚷嚷:“赶明儿你去多掐点回来,既然能垫鞋,那为什么不能做成毯子?把它当棉花用还应当能做成棉裤棉袄。

“对、对、对!我就是这样想的!”爷爷的头点得就像小鸡啄米。第二天,爷爷按照奶奶的“指示”,掐来好多好多芦花,心灵手巧的奶奶用爷爷掐来的芦花缝成了芦花被、芦花垫,还利用家里的旧衣旧裳给一家子做成了芦花棉袄、芦花棉裤,爷爷穿着一身肥大雍肿的棉花衣到一户人家出客,惊得人家差点笑掉了大牙。笑归笑,闹归闹,第二天,村里几乎所有的男女劳动力全体出动,去滩上打来了芦花,还郑重地派出村里的“三老”(老教师、老队长、老会计)三跪九叩地请去了我奶奶,让她到村里的一处空宅教大家伙织芦花服饰。就这么一件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激动人心的小事,竟解了全村人冬季御寒无棉衣棉裤的难。

奶奶还根据编草鞋的原理,用芦花编成了毛窝子。那毛窝子丑陋不堪,穿在脚上就像是在脚上扣了一双“毛镣”。可那个暖和劲堪比眼下的那个电热毯。爷爷过去在家是个只吃饭不管事的主儿,自从有了"折芦花"的行当以后,他就经常领着村里的人一天两趟去滩头采折芦花,成了当仁不让的“芦花旗手”。奶奶的芦花编织经也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大江南北。时至今日,奶奶早已故去,当年村民们闻此噩耗,一个个双眼哭得通红,他们以村里的最高葬礼送奶奶上路。眼下,风吹雪飘的寒冬也常常会变成暖冬,但是,经不得稍许寒冷的老人们,仍然十分钟爱毛窝子和芦花毯子,尤其是乡下集镇和县域的许多老人们,只要听到叫卖毛窝子和芦花毯子的吆喝声,总是慷慨地掏出钱来,买上几双或淘上一卷。每当试穿或试垫时,他们总会感慨地说上几句:“这质量,比李二奶奶的那可是差远了。”

不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奶奶的大媳妇、我的大婶妈不仅继承了奶奶的“编业”",还在奶奶“编业”的基础上,把这活儿的技术含量狠狠地提高了一个档次。大婶妈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刚开的芦花有很强的韧性,不像成熟的芦花动不动就像蒲公英似的把它的花絮轻易放飞,弄得人们一身“毛梨花”。刚开的芦花不仅结实,各且根本就没有花絮飞出。于是,大婶妈有事做了;她把那些芦花折来,编成各种扫帚,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园的,不仅好用,还软软的不掉毛,不伤地板,尤其是住在高层楼房里的,忒喜欢用大婶妈编的芦花帚打扫卫生。

前不久,一家老年刊物联系上我,说他们要派记者来整理和挖掘我奶奶和大婶妈的“芦花编经”,我接待了他们。交流后他们说要去参观芦花。车在宽阔的海堤公路上停下,放眼东去,只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花随着微风掠过,恰似绵延不绝的“芦花浪”,前浪接着后浪,后浪推着前浪,美得真个是不可收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