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种粮食”到“种文明”
——记临海镇二垛社区志愿者臧必亮
本报通讯员 周亚楠 张同祥
在临海镇二垛社区,提及现年40岁的臧必亮,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赞誉他不仅是“种田能人”,更是“种文明”的楷模,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他不仅在农田里辛勤耕耘,更在乡村文明的土壤上播种希望,让文明新风吹遍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从“种粮食”到“种文明”的华丽转身
高中毕业后,臧必亮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到农机培训中,很快便掌握了一手过硬的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他开始为附近的村民维修农机,这不仅让他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也让他深刻意识到,农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机械上的帮助,更需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学习农业种植知识的道路,逐渐成为了村民们口中的“土专家”。
土地流转是推动村民创业致富的关键。臧必亮流转了周边村民的200多亩土地,组建起了家庭农场,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同时,他还成立了“射阳县必亮农机合作社”,既是社长,又是农机多面手,无论是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还是无人机,他都操作得游刃有余,种粮大户的名声也随之远播。然而,对于臧必亮来说,个人的富裕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他始终坚信“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算数”。因此,在种完粮食之后,他又开始了“种文明”的行动。
他将自己研制的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围的群众,利用手中的农机具、无人机帮助家中有困难的农户进行耕种、播种、施肥、收割,面积达1000余亩。他还为60多户种植户制定了机械施肥方案,普及了农作物防倒伏的知识,举办了农业知识讲座,受众达2000多人次。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今年又流转了80亩土地,打造了何首乌、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带动了周边23名村民就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农场主”到“志愿者”的身份转换
“有事找必亮,就把宽心放。”这是村民们口耳相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臧必亮在村民们心中地位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他日复一日地种田、收粮,看似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他的快乐源自对公益事业的热爱和投入。他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必亮志愿服务队,从“农场主”摇身一变成了“志愿者”。他带领志愿服务队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面带笑容,有问必答,有忙必帮,用心用情为百姓提供服务。他们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困难家庭抢收抢种,代购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成为村民们心中的“及时雨”。
二垛社区十组的低保户王远洪,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自己无力维修改造。臧必亮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垫付资金采购建筑材料,请来工人赶在下雪前把危房修复好。近几年来,他还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通过抖音及其他平台累计向他们捐资捐物达1.2万元。
“做好事不图回报,只要能帮助别人,我就开心。”这是臧必亮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公益之路虽然不容易,但一定要有人去做。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善行所感动,纷纷加入必亮志愿服务队的行列,一起播撒善与美的种子。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力量汇聚
2022年,臧必亮被破格录取为村“后备”干部,负责农业、村建、环保工作,还兼任10组组长。他善用巧劲,汇聚多方力量,将基层治理寓于广泛的服务之中,事无巨细,久久为功,努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社区工作的这几年中,他帮助过许多村民,但面对复杂多元的需求,他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发动更多人参与,才能为群众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
在社区两委的支持下,必亮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壮大,从一个人发展到几十人。起初,志愿者们主要为缺劳力户助耕助种;帮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代办代修;在外务工的村民想看看家中的父母,他们就帮忙打通视频电话……慢慢地,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吸引了村医、维修工、个体经营者等热心志愿者的加入。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他们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参与环境整治、河道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他们破除丑陋习俗、推行移风易俗;他们排查安全隐患、守护乡村平安……
臧必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人行善、众人受益”的真谛。从一个人的爱心到一群人的公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像一棵颗种子,在社区的土壤中悄然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共同为构建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