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兴桥镇西移村集体经济发展纪实
阅读量:1131本报通讯员 杨义江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兴桥镇西移村以其独特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创办集体农场,该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西移村,坐落于兴桥镇的西南方,是一个拥有1537户、4382人口和13180亩集体耕地的大村。2001年,由原吉祥、友谊两个村合并而成。如今的西移村充满活力和希望,然而在前些年,西移村还面临着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不高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让村集体尽快富起来,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了当时村两委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时任村党总支书记安才华召集村“两委”成员多次会办,商讨破局之策。经过反复商讨,大家一致同意创办村集体农场,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于是,全镇首家“村集体农场”在西移村应运而生。
农场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近1800亩,主要种植稻、麦两季和培育特色农业。为了确保农场的成功运营,村两委明确了一名副书记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并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村干部能自己干的农活都由村干部直接动手,差欠劳动力则从流转给村土地的农户中优先安排。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农场的运营效率,也保证了农户的利益。转出土地的农户既能得到农田流转款,还可从集体农场增加劳务收入。由于管理得当,当年农场就获得了纯收益30多万元。
在集体农场的管理上,村两委还探索出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服务与发展“两手抓”。在队伍建设方面,他们采取了“从严管理、多面培养、多条路径”的运作方式。白天,村干部和大家一起下田劳作;晚上,他们则谋划村里工作和农场的发展。大家公私分明,先大家、后小家,连续几年,每年农场的创收都在五十万元以上。
村集体富了,村民自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农场干活的村民,尽管年龄较大,但每年在集体农场干活也能挣万余元。经过几年的努力,集体农场实现了近三百万元的增收,集体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的民生问题也迎刃而解。近年来,西移村集体时常拿出资金用于村内道路桥梁的修建、免除全村村民每户每月3吨以内的吃水费,慰问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目前,村“两委”正在谋划启动新社区居民集中规划点建设,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村级道路全部硬化。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去年底,安才华同志因超龄退出村党总支书记岗位,新任党总支书记苏志登接过老支书的接力棒,继续推进集体农场的发展壮大。新注册了射阳县西移农场有限公司,并于今年6月底又新上马了稻米加工厂项目,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到7月20日,制米厂已与多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订单不断,产品远销外地,为集体创造了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西移村以其独特的创新实践走在了前列,闯出了一条切实可行、可复制推广的村集体增收之路,并为其他村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坚信西移村在村两委的接续奋斗中,村集体积累必将越来越多,为民办实事的底气也会更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将会更多、更好。”村党总支书记苏志登描绘了西移村新的发展蓝图,在未来的日子里,该村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