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7月27日

蛙声蝉鸣里的诗意

——射阳沿海湿地的另一类声色

张锋

阅读量:670

射阳沿海湿地声色之壮观,除了鸟类们的肆意演绎,尤其在夏秋之季,还离不开另外两种似乎不起眼的小动物,一种是蛙,一种是蝉。

蛙,是两栖纲无尾目的动物,在生物学上被分为14个科,约6000余种。动物学家根据蛙的适应地带,将蛙分为水栖性、陆栖性、树栖性和穴居性四种。

蛙,在盐城沿海湿地,属两栖动物种类。主要有常见的中华蟾蜍、花背蟾蜍、泽陆蛙、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和少有分布的无斑雨蛙、饰纹姬蛙、北方狹口蛙等。

蛙,在百姓眼里,又是那种癞大姑子(蟾蜍)、青蛙、田鸡、张姑喂子一类的称呼。

蛙,可入食。过去常为清补之物,如今除了人工养殖个头比较大的牛蛙之外,捕食蛙的现象几已绝迹;蛙,可入药。尤其是蟾蜍之皮,又称蟾衣,有解毒散结之功效;蛙,可入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忽有蛙声伴客吟”“只把蛙声鼓吹同”……

蛙,是很会表达爱意的动物,它们的鸣叫是表达爱意的歌唱。射阳沿海湿地的蛙声,那夏秋季里的蛙,如果热了一整天突然来个雷暴雨,之后听到的蛙鸣可不是三五里,而是蛙鸣百里,惊天动地。长声短调,此起彼伏,一声更比一声高。特别是夜间,就像黄海中的波涛一样的汹涌,海潮一般澎湃。我就听海边养殖的朋友说过,夜晚睡觉没有一天不带耳塞子的。否则,一天也别想睡得安稳。

在庄稼人眼里,蛙类从来都是益虫,永远是农民的朋友,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指标生物。所以,自古不仅有“听蛙声辨年成丰歉”的说法,而且也有“听蛙声知环境好坏”的俗语。

当然,对于城里人来讲,听蛙鸣几乎就是一种有点奢侈的念头。我倒主张人类不妨向蛙类学习,即蛙眼主“静”。静观默察,以静制动;蛙鸣寓“乐”。此唱彼和,乐彼不倦;蛙卧深“思”。不露声色,特别专注;蛙泳科学。姿势正确,效果良好。想一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天下蝉鸣一个调,沿海湿地不一般。

蝉,又称“知了”。这两个称呼,总给我以文化的印象和诗意的想象。

有关它的知识,人们对其了解最多的是它的鸣叫。它能预报天气的晴雨:“早起鸣蝉兆天热,知了无声报雨来”;它能抒发高洁的情怀:“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从百花齐放的春末,到绿叶凋零的深秋,一直不知疲倦的唱着舒畅的调子,既为炎炎夏日送来几多欢快的气氛,又为我们生活添加些许自然趣味。

人们在陶醉于这位“昆虫音乐家”演奏之时,也许并不知道知了的本性。

知了是一种昆虫,最大的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它是由蛹生成的,那成天鸣叫的蝉知了都是雄的,每当它们落在树枝上引吭高歌之时,一方面引雌的来交配,一方面用尖细的口器刺入树枝吮吸树汁,这种将唱歌、交配、饮食同时进行而互不影响的特别功能,真算是生物界的趣事一桩。经过交配后的知了,把卵产在树枝的裂缝中,随着秋天寒意渐浓,知了死去,而它的受精卵经过孵化,出来无数一毫米左右长的幼虫。这些幼虫,会本能地落到地面、又钻进地下藏了起来。这一藏少则两三年,多则十来年,在这漫长的日子里,都是靠吸食树根部的液体来维持生命。经过多年的坚守,它们在生长成为3-4厘米长的能量聚合体之后,一待夏季来临,便会快速扒开地下洞穴,就近爬上灌木、树枝等植物的枝条上,安安静静地开始了成为成虫的最后一次蜕皮。知了蜕过的皮叫蝉蜕,又叫蝉壳或蝉衣,中医里有安神、治疗惊厥的神奇功效。

蜕过了皮的成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了。说起来真得为其惋惜,这么复杂而又长期的孕育和进化,结果只能活过短短的一个夏季。但你可别看作是“造化弄蝉”,这种入土可存活、出土能羽化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却象征着复活和永生。早在商代,青铜器上就已有了知了的幼虫形象。有一种说法,生以为佩,死以为含。所以自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习惯把一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在时间的长河中,后来又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腰间,名曰“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树叶之上,名曰“金枝玉叶”;佩挂在胸前,又取名为“一鸣惊人”。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便有玉蝉出土,这说明,知了形象的艺术饰品,问世已有数千年之久。

盐城湿地的知了,主要生活在沿海堤一线的树林、保护区的槐树林和柳树林、以及所有林带的区域,整个夏季是沉沉一线连南北,耳畔处处听蝉鸣。我在欣赏其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感悟其性,文化意义上的丰富内涵。

蝉有禅意,以蝉说禅,表明自具禅意。潜沉地下,隐身止语;出世发声,一鸣惊人;恰如君子,振聋发聩。蝉又名“知了”,在佛家眼里,知是智慧,了是觉悟。或曰知乃明实相,了是无我或放下。修禅之道,正是由“知”到“了”的过程,与知了的一次次蜕皮一样,是生命的再生,灵魂的涅槃。特别是知了于地下的多年孕育和蜕变,对人类的启示可算是一碗真正的心灵鸡汤。试想,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孤独,只能自己去面对;有一种觉醒,只能自己去把握;有一种登高,只能自己去积累;有一种突变,只能自己去创造。知了懂得这个道理,深深将自己埋藏在黑暗中,把长久的孤独当作修行过程中的享受,五次的蜕变当作进步道路上的奋斗,心中永远坚信,当红尘世缘在自己脚下一点点矮化之时,就是灵魂离树干高处一点点靠近之日。终有一天,厚积薄发,登枝高歌。

除了文化上“形而上”的意义之外,还有生活中“形而下”的价值。在浙江丽水,我就听说过每年消费上亿只知了的新闻报道,每天的上市量达0.6万公斤左右。这里的知了从捕捉、冷藏到运送、加工,都是专业化的水准,规模化的运作,食客们吃一斤知了肉,得花百来元。之所以成了气候,正是因为作为昆虫的知了是一种高档美食,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他命和矿物质,而且比鸡、鸭、牛肉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查了有关资料,前两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过名为《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世界上至少20亿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昆虫,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中也已经超过1900种,它们可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哈哈,这下我明白了,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知了不仅仅是只知唱高调的“清谈之士”,更是可以为这个社会作出实际贡献的生物功臣之一。

应该说,知了纯粹是为了夏天而生的,没有谁比它更懂得夏天。从知了的轮回中,我倒想套用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句,将“生如夏花之绚烂”后的“死如秋叶之静美”句,改为“死如夏蝉之静美”。不亦宜乎?不亦佳乎!

生物圈是个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众生态是个一个也不能缺的生物链。小生灵们在沿海湿地这一生境里,发声的发声,发光的发光,发力的发力,包括那些肉眼看不见但活生生的微生物们,演奏了一曲曲和谐美妙的天籁之音,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审美画图。

这,另一类的声色,充满诗意,也饱含深情。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