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7月20日

清清河水向东流

阅读量:824

杨咏霖

家乡地处苏北里下河平原东部,这里河道众多,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纵横交错,像镶嵌在绿色大地上的一条条银白色的玉带。老家门前的那条河,便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条。

关于河的由来,时光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滔滔不绝的西域之水顺流而下,随之夹带的泥沙,经过不断的沉淀淤积,逐渐形成平原陆地。被海水浸蚀过的泥沙含有大量的碱和盐,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便挖沟开河,让雨水带走泥土中的盐碱。于是便形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融汇贯通的河。

我对老家门前的那条河,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它是祖父辈们一锹一铲挖出来,一肩一担挑出来的。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像一个陪我玩耍,傍我成长的伙伴;又像一座在饥馑之年为人们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藏”。

旧时的乡村岁月,生活艰苦,物质匮乏。但大自然的造化带给人类的接济,从来不会迟到和缺少。春去春又回,花谢花又开。那条昼夜不停,静静地流淌的清清河水,春生夏发秋穑冬蕴,一年四季孕育着勃勃生机。

当冰雪消融,河水变得活跃起来的时候,河坡上就冒出彰显生机的浅绿,一阵春风拂过,那一片浅绿就变得愈发深沉和浓郁。这时我们就用拔茅针来打发童年时光,坐在河边的洋槐树下,剥开茅针一层层翠绿色的外衣,露出白嫩的针芯,放进嘴里咀嚼着鲜嫩甘甜。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三春头,农家日子就特别难捱。在老家的这条河里,不仅养育着大量肥美的鱼虾,还有河蚌蚬子和田螺,这些天然而且随时可取的鲜活之物,就成了人们在饭桌上填饱肚子,改善伙食的主要食物来源。

那时候无论是大人还是孩童,都练就了一身捞鱼摸虾的本事。我最拿手的是晚上在门前河边捕虾。记得我把一根钢针放在煤油灯上烧红后,迅速插进准备好的牙刷柄里,然后将其固定在一根竹杆上,很快就做好了一把虾叉。

河虾通体透明,在水里不易被人觉察,可是到了晚上,那对小眼睛立刻就暴露了行踪。夏日的夜晚,知了聒噪,蛙声如银,我腰间系只竹篓,带上捕具,顺着河岸用电筒往水里照射,猛然发现水里有许多小亮点,像星星点灯一样,原来那是河虾的眼睛,在灯光下变得格外红亮。这时,我紧握虾叉瞅准目标一把扎下去,一条不停甩动尾巴的河虾就被叉上来了。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晚上能捕捉八九斤,回到家拣下大的,翌日早晨拿到集市上去变卖,换回些零钱家用。母亲将剩下的河虾和青咸菜一起烹煮,虾红菜绿,鲜香皆备,俨然是一道无与伦比的天然美食。

在那个以洋火洋油洋布主打的年代,日常用品屈指可数,尤其是蚊蝇肆虐的夏天,消杀的药剂就更加稀少。然而,生长在河边那一簇簇茂密葱郁的菖蒲,就担当了灭蚊除蝇的大任。每年夏天人们在水边采摘下像火腿肠一样的菖蒲棒,晒干后晚上取出一支点燃,那散发出淡淡清香的烟雾,对人体无害,却能把蚊虫熏赶得四处逃散,让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蚊虫困扰的夜晚。

人们为了生存,总是把大自然赋予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在门前河边还生长一种名叫茭白的水生植物,茭白可以清热解毒,利温退黄,补虚健体,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元素。采割上来剥去根部包裹的皮壳,露出白嫩而鼓圆的根茎,质地甘甜,可生食也可煮熟了吃。我特别喜欢吃母亲炒熟的茭白,鲜香脆嫩,如果和五花肉一起烹炒,那口味将更加独特诱人。

小时候,门前的河水清澈见底,干净甘甜,可直接在河里取水烧茶煮饭、洗锅抹碗。喝茶,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喝烧透了的白开水。在我家河浜码头旁边的一块斜坡地上,长了一块野薄荷,因水源充足泥土潮湿,生得茂密而葱郁。薄荷因有清热解毒,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每到夏天,父亲经常采摘薄荷叶子用河水煮茶喝。那淡绿色散发出阵阵清香的薄荷茶,舀一碗再放上几粒糖精,喝一口沁人心脾,骤然使人醒脑解渴提神。

秋末雨水稀少河床下降,河边露出一丛丛枯黄的芦苇和菖蒲,人们便当着宝贝一样提镰收割,因为这两种植物制成的物件,是农家生活必不可少的家什。芦苇的茎杆能制作菜篮、床上苇席、圈存粮食的褶子、晒谷物的苇箔、挂在门檐上的帘子、菜园边的篱笆。芦花和稻草可编成取暖的芦花鞋、灰掸、扫帚。菖蒲,因质地柔软有韧性,则被心灵手巧的人们编织成冬天用来保温的饭焐、枕套、床垫、工艺品。

岁月悠悠,流水依旧。多少年来,清清河水波澜不惊,孕育滋养着乡民们的膏脂生计。源源不断,映天鉴日,见证了多少世事变迁;潮涨潮落,滚滚东流,带走了多少艰辛与酸楚,也带来了多少新生和希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