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链条升级 高质量发展
——看长荡镇如何答好创建省“味稻小镇”考卷
邓成新
融入水陆盐城大市区20分钟经济生活圈,背倚水质优美黄沙河、天然氧吧射阳林场绿色林带的长荡镇,资源禀赋独特,自然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是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国家级生态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持续在固根本、补短板、扬优势、激活力上下功夫,以创建江苏“味稻小镇”为抓手,扬长优势打好特色牌,推动要素加速融合,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走出一条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
扬长特色优势 全镇域开展创建行动
长荡的镇域特色是区域内独特的资源经培育转化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长荡镇土地广袤,全域面积14.39万亩,耕地面积8.26万亩,常年栽植水稻6万亩,砂壤土质含钾量丰富,产出的稻米品质独优,食味独特与众不同,为做大特色产业、建设稻米产业强镇提供了良好条件。长荡镇以此为牵动力,围绕“三品一标”,精心谋划布局,切实加强领导,科学整合资源,着力强化服务,合力推动江苏“味稻小镇”创建。
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镇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镇长、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味稻小镇”创建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统筹各村、各单位创建,形成镇村联动,全面行动的创建格局。制定任务清单。制定“味稻小镇”创建行动计划,明确各村、各单位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时间节点、质量标准、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台账,逐项推进,逐个销号。定期分析研判。党委政府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实行月度会商制,坚持“一月一会商”,系统分析梳理,总结创建成效,剖析存在问题,解决创建工作中痛点、难点、堵点,部署阶段工作任务。强化考核考评。把“味稻小镇”创建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明确考核细则,压实考核责任,严格对标考核,激发全员参与创建动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1月16日,经专家实地察看、集中审核、综合评定成为江苏省新一批“味稻小镇”。“这是党委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创建、高效能推进的结果”。镇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洋洋感慨万千“必将推动长荡稻米产业全链条升级,支撑长荡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推进重点 高标准建设“味稻”基地
1、建设高质高效示范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建设,是创建“味稻小镇”重要环节。2021年以来,全镇利用国家财政资金40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1.2亿元,对2.2万亩农田实施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90%以上,投入3000万元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灌溉、防洪减灾能力和机械化水平,投入2000万元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高“味稻”基地精准化、特色化、绿色化、现代化水平,主推“粮——饲——畜——肥”生态循环,引进南粳9108、5718系列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推广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精准定量栽培、机械化插秧、减施化肥农药、测土配方施肥、桔杆全量还田、沼液沼渣还田、有机肥增量等科学水肥管理,把基地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绿色生产基地,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
2、推广绿色栽培新模式。“高标准优质基地是“味稻小镇”的重点,稻米产业强镇的基础,必须厚植绿色底色,加强技术研究,创新栽培模式。”分管农业副镇长王芳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禽畜——沼肥——种植模式。全镇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131家,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1家,运用绿色生态无抗健康养殖,益生菌饲料喂养,粪污干湿分离,两污分流,沼渣固肥还田,沼液基肥水肥一体化利用,年处理畜禽粪污2.35万吨,生产沼液1.8万吨,年实施沼液还田1.5万亩以上。
生物绿色防控模式。坚持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水稻病虫害,确保长荡产出的稻谷优质安全,主要采用杀虫灯、性诱剂,减量使用农药,推动社会组织植保飞防服务,同时加强农药废弃物回收,从源头减少田园环境污染。
高效间歇灌溉模式。围绕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以水调气,培育健壮株型,改善稻米品质的思路,实施浅水勤灌,脱水露田增氧,前期适度搁田,中期促蘖促根控蘖、适度多次搁田、后期壮根保叶,干干湿湿,间歇灌溉,保持清水硬板,适时断水收割的模式,保证水稻优质高产高效。
3、赋能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高科技高效能绿色低碳的重要特征。长荡镇把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育、机插、机耕、机防、机收、机烘、机加,作为“味稻小镇”创建的重要内容,引进先进的机械化育秧技术,配合使用水稻“育苗伴侣”和“旱育保姆”等产品,适当降低播量方式培育壮秧,机械化插秧,为种植农户、家庭农场、加工企业基地节本降费破解难题;加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力度,出台激励政策,扩大机械化应用范围,提升种管收烘储机械化率,持续增加旋转耕翻机,大疆无人飞防植保机,联合收割机,以及水稻收烘一体化设施,实现全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最大限量地实现了水稻绿色优质、保质保量、颗粒归仓、减损降耗和“五优”联动,为实现稻米产业兴旺、产业强镇、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注重融合发展 大力度推动“全链”升级
稻米产业链向前延伸可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可拓展加工物流营销服务。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长荡镇创建“味稻小镇”,做强稻米产业的立足点、落脚点,他们走实走深三大步: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模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合作组织联农带农优势,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带动种养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出以稻米产业为主的,规模在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135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家,新型合作组织63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有效促进了长荡稻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聚力强链补链延链。围绕规模化、集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五化”联动战略,强化精深加工,塑造优质品牌,拓宽市场经营渠道,促进联农带农,提升增收空间。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稻米初加工深加工,建成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马勇粮食加工厂、好粮缘稻米加工厂2家,高标准万吨粮食储备库,建成顺达食品厂、茂源食品厂2家,利用稻米副产品碎米和优质糯米,年加工100多吨地方特色鲜明的射阳长荡年糕,方便了群众,提升了附加值。注册“羿阳”、“谷友”大米商标,“金家年糕”和“长荡老翟”商标,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效应,带动长荡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三业产值不断增长,2023年三业总产值达9.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18万元,位居全县前列。
创新营销方式方法。长荡的稻米“香甜劲道、弹而不硬”“营养好吃、回味悠长”,如何拓展市场空间,突破供给盲区,他们做到三坚持:坚持“质量赢客户,诚信谋发展”,加强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加大稻米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双码”应用,做到无“双码”大米不出厂;坚持“直销连锁、智慧零售”的经营方式,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设立直营店,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供给,提高直达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坚持拓展新兴市场,通过自媒体、抖音、展销会和推介活动,加大品牌产品宣传,抢占市场制高点,增加市场营销空间,扩大市场销售能力。
潮涌海天阔,扬帆向未来。长荡稻米产业的明天,“扬长味稻小镇优势,围绕更高质量、更强支撑、更可持续的稻米产业,奋力争创全国稻米产业强镇”,党委书记陈小飞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作者系中粮协大米分会副会长、射阳县粮食行业协会会长。)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