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6月29日

回不去的童年

阅读量:1115

张曙东

童年是美好的,它承载着我们一生中最欢乐的时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经常会怀旧,尽管那时还处在温饱难以解决的年代,但那些简单快乐的童年时光却至今难忘。

衣——“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给老三。”这一顺口溜正是当年多子女家庭穿着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衣服是老大穿新的,老二穿旧的,老三穿的是缝补的。背心、塑料凉鞋则是妥妥的夏天必备,冬天必穿的小毛衣都是妈妈亲手织的,特别温暖。印象中,衣袋里的手绢就是用来擦鼻涕的。

食——吃粮有粮证,购物要凭票。吃的水是将井水打上来挑回家存放在水缸里的。我吃过5分钱一根的冰棍,买过5分钱一瓶的汽水,最喜欢的莫过于捧着半碗大米排队爆米花,爆米花诞生的过程则是记忆中最早“见证奇迹的时刻”。那时的我们拿着玉米秸秆当甘蔗啃,摘下桑葚当水果吃,将井水和糖精混合当饮料喝。山芋干或者玉米糁煮粥,蔬菜是开荒好的小菜地生长的,偶尔也能买点猪肉骨头解解馋,每年秋季腌制的咸菜、萝卜干是主食的必备菜品。

住——我家住的是父母单位分的两间小平房以及加长版的厨房。用布料遮盖床顶预防灰尘掉到床上,用报纸糊墙防止墙粉灰蹭到身上。平房中的家具很简单,有五斗橱、高低橱、大木箱和必不可少的方桌。平房里没有卫生间,往往一片平房区有一个厕所,那时我们方便叫上“茅坑”。照明是煤油灯,烧饭是煤炉子,纳凉是芭蕉扇子,后来也用过折纸扇。

行——那年头出行基本是步行。记得家里拥有第一辆比较少见的“二八”永久牌自行车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买车与买粮油副食一样,都要凭票供应,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地位无异于现在拥有一辆高档私家车,当时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去上海,现在自驾仅需2个多小时,可印象中,小时候从家里去上海坐大巴要颠簸10多个小时,真是累得够呛。

知——在学校教室老师分配男女生同桌,往往中间都有一条“三八线”,谁也不得逾越,真正做到男女有别,上学放学都是同性结伴而行。打开书包除了用牛皮纸或报纸、挂历纸包的书和作业本,还有小人书和自做的玩具、铁皮文具盒及小零食。记得曾经的铁皮文具盒翻盖上贴上乘法口诀,考试时,可以避开老师偷偷地看上两眼。参加过插秧苗、拾稻穗等劳动课,懂得“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小人书是我们童年最喜欢的读本,让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书中的知识和精彩的故事桥段。

乐——看过露天电影,看过黑白电视,看过连环画,唱过《两只老虎》《小燕子》等儿歌,表演过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英雄人物扬子荣。玩过滚铁环、躲猫猫、跳绳、打陀螺、丢沙包、拔河、斗鸡、捉迷藏等游戏。在土法上马的那用几张学桌拼接而成的乒乓球台子、用砖头替代网子的简易乒乓球桌上打过乒乓球。画在手腕上的表从来没有走过,却带走了我们美好的时光。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盛夏的夜晚我们在村口集体田里偷过硕大的香瓜和番茄,到家才知道还没成熟。中午趁父母午休匆匆忙忙到河里捞鱼摸虾,算准时间在父母即将上班之前赶回家。附近的小河小沟不知被我们钓鱼和清塘过多少次。那时,居住的都是平房,没有空调,到了晚上,太阳落山后的晚饭点上,大家都在自家门口搭起简易的桌子,拿上几张凳子纳凉吃饭,那可真是“爽歪歪”,我也时常有意无意地端着饭碗到邻居家寻找好吃的。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能找到最佳视角,下午太阳当头照我们就搬上小板凳抢占好位置。小时候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看着尘土飞扬的汽车走过,梦想长大做个驾驶员,但更多的是想当个发明家。

儿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永远回不去的童年,留给我们的是美好记忆,温暖了我们的一生。渐行渐远的美好时光,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