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6月08日

芦柴滩里“打粽叶”

阅读量:830

袁卫东

礼拜天早上去菜市场,见许多摊位上摆放着一捆捆用红色塑料丝扎起来的芦苇叶,这才想起,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面对这些绿幽幽的叶片,儿时在芦柴滩“打粽叶”的场景立刻浮现在眼前。

芦苇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它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物种,多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凡是有水源的空旷地带或干枯水塘,都能体现出它迅速扩展的繁殖能力。

里下河地区的苏北农村大河小沟非常多,尤其是我们靠近海边的地方,水系发达。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头年冬天割掉的芦苇根子就已经开始逐渐返青开叶了。等到阳历4月初,基本上已齐刷刷站成一片。嫩小的芦花藏在包卷的芦苇叶里,还未露出“头”来,叶子围绕着芦苇秆呈悬梯式的两侧对分,一片青绿的状态。也就是又过了半个月的光景,就会成为人们端午包粽子的最佳材料。

虽然自家屋子旁边的河畔上就有芦苇叶,但姐姐和她的小姐妹们还是喜欢去离家3里地海边的芦苇滩上“打粽叶”,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组团”前往。海滩边的芦苇群被我们称作芦柴滩,那里的芦苇秆最高能长两三米,而芦苇叶总是比内河里的既宽又长,特别适合包大的粽子。

记得10岁左右的年纪,总喜欢跟在姐姐和她小伙伴们的屁股后,一起去打芦苇叶。姐姐们背上自家用芦苇秆编织的“篮子”,作为盛放芦苇叶的工具。

芦苇滩里有“看滩人”,但是来这里“打粽叶”的,大家都有一种约定成俗的默契:采叶不伤秆。现在的青芦苇到秋冬时就成了“黄芦柴”,采叶伤秆就会影响到芦柴的产量和售卖质量。大家在这里尽情地采摘,不会有太多的约束。遇到很高的芦苇时,就会自觉进行分工,一人用手里的竹竿子把芦苇的“头”往下摁,另一人则拼命地“够到”可以抓得到的叶子,然后一根一根开始采摘。

海边的芦苇十分茂密,越往里去越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姐姐们带着我们时,不会再向离海水更近的区域走。

几十年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包粽子的材料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老家的人还是习惯用芦苇叶子来包裹糯米。只不过,儿时的那片芦苇滩早已不复存在,海岸线至少已经向东退了20公里。如今,门前屋后的大河小沟还是人们“打粽叶”的“主战场”,芦苇叶春去春又回,又开始在夏夜里随风吟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