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诗心在玉壶
——序《琢玉咀华》
张锋
临近谷雨时节,花儿正缤纷;正值暮春之际,绿意寸寸深。
案头,一本《琢玉咀华》的样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窗外,盛开的山樱花飘来浅浅的香气。我一边读书,一边赏景,忽然觉得,口中的诗句也有点香了起来。
是的,口中的含英咀华,来自手上的《琢玉咀华》。
《琢玉咀华》是老友颜玉华的一部诗词集的书名,既包含了他的名字,更蕴含了作者的创作态度和高远追求:下“琢玉”般的功夫,求“咀华”样的境界。《琢玉咀华》收录了作者700余首诗词和100多副楹联,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生活体悟、风物吟咏和时代记录,也是作者用心献出的心声一曲、心香一瓣和心花一束。人称玉华先生以诗人之头衔,他则谦虚地说自己写诗是“半路出家”。其实,他对近体诗的入门和深造并非一蹴而就,还真的始于2009年,于今而言,已有10余载矣!这个时间长度表明,从起步到起飞,他从未停止对这方面的习作、求索、探讨和追求。不仅师承著名老诗人储农,而且还“师从众”。结果“十年磨一剑”,他终于“登堂入奥”——登近体诗创作之“堂”,入古诗词传统之“奥”。于是,便有了这一部诗词集的问世。细读集中作品,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我以为其特点有三——诗呈主旋律,充满鲜明的时代特征。自《诗经》诞生以来,“诗言志”从来就是诗家的一个基本遵循,这种现象,我曾将其归纳为诗人的写“大我”,相当于现在我们常说的“国之大者”。打开《琢玉咀华》,从开卷的伟人、时政、旅痕篇,到接下来的鹤乡、抗疫、杂咏篇,作者吟咏的一半作如是观。然而面对宏大的主题,作者大多采取小角度的切入和小切口的发掘,从而使作品得以诗性的升华。比如《毛公颂》,截取的是7个历史镜头和3个情感层面的表达,自然地道出“一代伟人彪史册,千秋永受世尊崇”的结论。《周公颂》则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细节的开掘中,让人们既认识“伟人本色本平凡”,又自觉“世代传承唱大风”。又比如《学党史·颂红船》《延安精神颂》《歌唱祖国73周年华诞》《辛亥革命110周年颂》等一类的大题材,作者也都是自分解史实入手,用诗语写出自己的史识,让历史的故事长出诗歌的翅膀,进而使歌颂的对象在生活中得以充分传播和畅快飞翔。令人高兴的是,作者在结合时政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的吟咏中,对诸如抗美援朝、航母下水、神舟飞天、纪念改革开放、祝贺香港回归,以及成功申遗、印象射阳、三年抗疫等等,诗人的笔触均有涉猎,且有的还不惜浓墨重彩歌之咏之,让人翻开诗集即有打开史册之感,既有“诗言志”的庄重严谨,又有“诗言事”的声情并茂。你看那诗人眼中的《鹤乡四季歌》,春夏秋冬30首七绝,实际上描绘的正是30种自然意象,那“不识胭脂桃李面,东风着意播芬芳”的春雨,“金蝉歌唱高枝上,停啭黄鹂早纳凉”的夏荷,“不惧严寒留秀色,每年最后脱春装”的秋柳,“天寒百卉多凋谢,独此妖娆吸眼瞳”的冬梅,总会让人读了之后生发出诗意的遐想和诗韵的流连。自然也就会爱上这座有爱小城,恋上这方创业热土。诗具真性情,体现厚重的情感特色。诗是什么?是情感的迸发,情意的激发和情怀的抒发。古人言,感人心者莫先发乎情。情是诗的灵魂。玉华先生本是性情中人,其诗词自然大多缘情而发、缘事而歌,诗句记录的不仅是事件,在写作过程中更是重在涤荡情怀、提升境界、铸就品格。他笔下写亲情、友情、故乡情,写山水、大众、爱国情,总是信手拈来,于事中萌发诗意,景中提炼诗语,思中升华诗情。《送长孙出国留学》,他写下“银鹰展翅越重洋,留学长孙别故乡。北美天涯夷技习,丹心报国效忠良。”款款之深情,跃然纸上;寻根祭祖回故土,他写道“阳春三月好风光,鱼荡寻根到大唐。谒祖列宗天有眼,泪飞细雨润颜庄。”笃笃之真情,字里行间;储农老先生90寿辰,他写下《诗翁颂》组诗10首以贺,分别以“九旬翁、立新功、志不穷、大地红、一劲松、铸辉煌、花海藏、美誉扬、领头羊、集贤良”喻之亦誉之,个中之情愫,令人动容。集中像这类祝寿、贺赠、应答、酬唱之作还有不少,诸如写给陈竣、江山、王淑云、孙晋高、顾建华、蔡宝培、孙志富等老友的诗句,都饱含着他对人事的无限热爱,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尤其是他为报告文学《张謇与射阳》写下的章前导言31首,可以说,这既是引人入胜的别样导言,又是写给状元公张謇的专门诗颂,更是献给故乡射阳的大美贺辞。诗蕴烟火气,缘自生活的自然特质。记得南宋诗人杨万里有4首纪行绝句,习近平总书记曾于10年前的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其第2首“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程自有诗。”借以说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于诗人而言,万事皆原料,生活乃酵母,通过思维的发酵,最终以文字语言的方式形之于诗。这一过程,它是表现,绝不是重现。《琢玉咀华》中的诗词内容关乎颂歌、纪游、杂咏、志贺、述怀,形式涉及律绝、词令、古风、楹联,应该说,正是生活的滋养和滋润,才有了集中诗词的丰富和丰盈。看看诗人笔下的咏物诗吧:这是咏油菜花:“东君送暖咏诗章,涂抹春天绘画廊。银洒河渠描鸭绿,金镶田陇写鹅黄。馨苞引蝶翩鸣舞,饴蕊招蜂采蜜忙。溢彩流光迷墨客,饱吞满腹菜花香。”这是《咏丹顶鹤》:“羡慕红尘下九重,告辞南极伴苍松。珠冠映日沉鱼貌,银翅飞天落雁容。仙界凤凰无倩影,人间丹鹤有芳踪。丽姿不染污池垢,祥瑞盈身喜气浓。”这是《咏芦花》:“羞同百卉竞妍芳,根植荒滩立野塘。貌不惊人名气大,诗经入册古今香。”这是《卜算子·咏蛙》:“绿柳拂草丛,雨后蛙初醒。时见渔人河畔来,息鼓藏踪影。我乃是嘉朋,除害何丧命?荷叶头盔不肯用,鄙视逃深井。”这里,有生动的比喻,有灵动的意象;这里,有贴切的夸张,有拟人的想象,让人于中读出天籁的声音和如画的美感。需要指出的是,集中有几首如《湖南民盟颂》《凉州风光颂》《百姓名嘴》《城建颂》等古风体的诗,似乎没有了格律的束缚和平仄的制约,在内容的体量和风格的选择上,多了些许自由和洒脱,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探索。总之,对于《琢玉咀华》这部诗集,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初读,清新之风徐来;再读,素淡之气顿生;反复咀嚼,渐有一抹暗香袭来……一片诗心在玉壶,动人情处不须多。如果要说点什么期望,从读者的角度,我只想说,但愿玉华先生沿着这条道路持续走下去,在近体诗的园地里进一步深耕细作,因为近体诗不只是戴着镣铐跳舞,也是张开翅膀飞翔。只要在“深”入“浅”出这两个向度上下功夫,相信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佳作。上面的话,不“是为序”,仅为“写在前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