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4年05月18日

风正一帆悬

——《射阳河帆影》跋

阅读量:1078

颜玉华

周汉昌先生是研究中国传世名著《红楼梦》的学者。19年前的200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学术专著《红楼梦谜语解》,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6年后的2013年,又出版了第二部专著《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书问世后,引起了社会反响。有地方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称赞周汉昌先生是“苏北沿海地区研究红楼梦第一人”。我也曾写过书评《红楼梦谜语有人解》,吸引了不少眼球。对于这两本书,我均有幸作为先睹为快的第一读者,受益匪浅!

甲辰年五月,汉昌先生将迎来他的八十华诞,他要为自己的生日特制一块“生日蛋糕”——出版散文集《射阳河帆影》。收入他继出版两部有关红楼梦研究专著后,所创作的散文20余篇。我又一次成为第一个“品尝蛋糕”者,甚感荣幸。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汉昌先生从热衷于研究红楼梦,到转入写生活类散文,按常理应该是“隔行”了。但是,对于一个饱学之士来说,根本不存在“隔行”的问题。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写得生动感人,各具特色,引人入胜,正应验了古人总结的“儒教通,百教通”的至理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联系和发展”。我通过拜读汉昌先生的两部研究红楼梦的专著,以及这次刚付梓的散文集《射阳河帆影》后,觉得汉昌先生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历程,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观点,也同“儒教通,百教通”的至理名言完全契合。

《红楼梦谜语解》《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和散文集《射阳河帆影》这三本书虽是不同的题材和文体,但它们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

三本书创作理念一脉相承。作者网名“随波逐流不系舟”,其实他崇尚“特立独行”,从不拾人牙慧,他鄙视人云亦云。例如关于红楼梦中的谜语,多年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他觉得有些所谓权威专家解读得并无道理,还有的甚至断言“无解”。周汉昌先生则敢于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又如,红楼梦中的方言问题,作者曹雪芹到底是运用何处方言写作?整个红学界众说纷纭,有说是北京方言写的,有说是用山西方言写的,有人说是用杭州话写的,还有人说是用湖南方言等等,不一而足。而周汉昌先生就是不信这一套,从时代背景、地理变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进行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读和质疑,列举出全书中若干江淮方言为例,提出了作者以江淮方言为主进行创作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见解赢得了红学界的好评。

在这本散文集中,作者同样运用严谨的态度和自己的独特表述方式来描写美丽的射阳河。射阳河,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北部,古名潮河、射陂,亦称射阳港,以源出宝应县东北射阳湖得名。由西向东经建湖、阜宁、滨海、射阳四县,最后经射阳港口注入黄海。射阳河两岸的四个县的文化人都充满感情地称这条大河是他们的“母亲河”。多年来,讴歌射阳河的散文多如牛毛。但周汉昌先生的创作视角却与众不同。比如在《我的家在射阳河畔》那篇文章中,作者将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观点有机地体现出来,将我国宋朝的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主持修建捍海堰,后世称其为范公堤的事迹写进来;将我们的祖先在射阳河畔及各支流河边,挖土成“汪”、堆土成“垛”的历史写出来;将民族爱国实业家张謇开发滩涂,成立盐垦公司的壮举有机地体现出来。所有这些内容,在我所阅读到的描写射阳河的散文作品中都是首次。

在《射阳河帆影》这篇列为书名的作品中,同样展现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独特描写,通俗形象的语言随手可以抓来一大把。如“大海船”“小海刁子”,多么形象逼真。小时候在射阳河边挑猪菜、割牛草、拔关(打蒲鞋的原料)、採蒲棒、拾螺螺、摸蚬子,划小船到对岸柴滩打粽箬、掏“柴刮刮”蛋等等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集中体现了“诗和远方”这一唯美主题。写到这里,我想借用唐代诗人王湾名句“风正一帆悬”作为本文题目。

射阳河是汉昌先生与我的共同“母亲河”,我们都是喝射阳河水长大的。他居住在河北岸,我的家住在河南岸,我也写过一些射阳河的文章,21年前还出版了一本叫做《静静的射阳河》的散文集。但是其视角和艺术表现方式、文章的厚度和张力,实在与汉昌的《射阳河帆影》相差甚远。

这篇跋文,意在为汉昌先生的新书《射阳河帆影》点个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