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5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走鹤乡
2024年05月16日

“桑”笔彩绘“振兴路”

——记特庸镇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正江

阅读量:382

本报记者 贾凡 通讯员 浦林艳

日前,特庸镇红旗村的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的桑园里,盐城市人大代表、特庸镇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正江正在郁郁葱葱的桑树下为村里的桑农分拣桑苗,耐心讲解嫁接技术。田野里,成千上万株整齐排列的湖桑苗,正是他带领蚕农共同致富的见证。

石正江的父亲石德素是特庸镇广大蚕农的“贴心人”,每逢养蚕季,“石德素代表工作室”的技术员和生产专业户都会一起交流蚕种孵化饲养情况,传授先进的蚕桑技术、桑园管理技巧。为增加市场透明度,降低农户种桑养蚕的市场风险,石德素积极宣传蚕茧收购的政策,实时公布各茧站的蚕茧收购价格,与代表们一起调研成立特庸镇蚕茧交易中心。正是在石德素的影响和熏陶下,一颗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致富的种子,在石正江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2019年,石正江接过父亲的接力棒。2021年开始,石正江从降本、引流、提质、赋能、增效等角度谋篇布局,依托桑乐田园的平台和王村蚕桑文化,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完善提升面向价格变化、供求变化、突发性变化的敏捷反应机制,努力降低广大桑农生产风险,扩大增收渠道,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做出了父子两代代表应有的贡献。

如何让合作社成为带领社员“发家致富”的好助手?石正江一直在思考琢磨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他着眼于将代表的先进性和合作社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想方设法为民干实事,带动桑农增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充分考虑科技创新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他力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保底价收购,把蚕农的利益同合作社的利益“捆绑”起来,不仅实现合作社、蚕农效益共赢,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销售上,他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电商平台,把培育的优质桑苗销往山西、陕西、云南、广西等国内16个省市,还出口朝鲜、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不仅为合作社成员做好服务,也长期为广大桑农提供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科技指导、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在他的号召下,全镇46名从事养蚕、育苗等生产工作的镇人大代表倾心为民服务,同时利用每年冬季农闲,组织300多个育苗能手到新疆、内蒙古、山西、山东等地为当地农户提供育苗、嫁接等技术指导,为农户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去年12月至今年3月,联系点共组织培育、销售成品苗1500万株,其中出口至塔吉克斯坦200万株、捷克和美国100万株,是去年出口量的两倍。石正江代表带队去广西、浙江桐乡等地考察,开拓市场,将成品苗单株价格由去年的0.8元/株上涨到今年的1.2元/株。今年第一季度桑苗产值约1200万元,亩平均效益达1.5万元,农户人均收益在6万元左右。

近年来,石正江在王村大力推广智能化养蚕,目前共有70多户配备了“省力化养蚕集成技术组合”,即设施蚕房+木格方格簇+自动采茧机+轨道给桑+切桑机+喷粉消毒机,工作效率提升了近十倍,按适度规模养蚕户10亩桑园计算,每年可节约用工40个以上,仅此一项为每户蚕农增收万元以上。

今年初,石正江与特庸镇政府相关人员前往重庆考察购回智能机器人养蚕机,主要应用机器人技术、智能环境控制技术等自动化小蚕和中蚕养蚕技术装备,较传统人工养蚕效率提高5倍以上,劳动力成本节约50%。该设备的引进,为全镇养蚕大户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接更多的海外客户,针对他们的差异化需求,对桑苗进行技术性改良,让亥森桑苗乃至特庸桑苗产业在海外市场越做越大。”谈及桑苗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石正江信心十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